生态优先 引来百鸟迁飞
冬日的崇湖国家湿地公园,宛如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卷。随着气温下降,大批候鸟飞抵崇湖国家湿地公园越冬。在岸边,不少拍鸟爱好者早早守候,用镜头捕捉候鸟身影。
随着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崇湖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全球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上的重要生命通道,每年的11月中旬至12月下旬,约有7万只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在此栖息。
崇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张威介绍:“生态好不好,鸟类最知道。只有环境好了,鸟类才会前来。崇湖地区每年都会给越冬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引得区域越冬水鸟数量每年稳步上涨。”
为保证候鸟在迁徙途中以及停留期间能够拥有足够适宜的生存空间,崇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根据不同候鸟习性,提前降低水位,预留浅滩,给候鸟营造安全觅食、栖息的生态环境。
水鸟对生态环境有着高度的敏感性,水鸟数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生态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公安县以改善水环境、提升水质作为小流域治理的核心目标,从多个层面入手,全面开启改善流域水质攻坚行动。
改造水系。公安县将崇湖“六进三出”水系改造为“两进三出”,通过对沟渠进行疏浚清淤,加强了水系连通。同时,新改建一批泵站,促进水体流动与交通,保证了流域的生态流量,增强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尾水治理 优化流域生态环境
公安县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农业资源富集。在崇湖流域内,虾稻种养面积达9.3万亩。
公安县把加强养殖尾水治理当作治理流域生态环境的关键之一,大胆创新、全面推进。一方面,清退养殖承包市场主体;另一方面,推广“田渠塘”多重净化模式,实现了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
公安县将崇湖小流域划分为五个治理片区,在种养尾水治理利用方面实行“两手抓”。一方面补净水,将曾荷渠和界河渠作为向崇湖小流域常年补水的专用渠道,通过改扩建泵站,保障流域的水量充足、水质达标;另一方面截排水,在曾荷渠、界河渠两侧修建节制闸,通过涵闸管控,将种养尾水收集在生态流域的沟渠里面,实现了种养补水和排水“两分离”,从而防止尾水直排入湖。
养殖尾水治理是公安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近年来,通过生产、生态、生活三个方面的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崇湖小流域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如今的崇湖,草木丰硕、群鸟毕至,处处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