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乐明凯
又是一个丰收年,江汉平原大粮仓核心区湖北省荆州市处处都有秋冬播种生产忙的场景。“合作社种粮要靠规模取胜,破解种田利薄难题,必须让管理本土化、本村化,紧紧依靠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一社联百村,支部带万户,共念致富经。”监利市尚禾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欧阳斌介绍。
监利尚禾农业创新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始终把合作社、村集体、村民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鼓起农民“钱袋子”,带动多方共赢,走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好路子。这是荆州市推动强县工程,促进农民增收的典型代表之一。
振兴经济、安定社会,关键在县。今年以来,荆州市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委关于加快推进强县工程的系列安排部署,全市上下大力实施强县工程,开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人居环境提升“四大行动”。荆州各县域、镇域经济实现攻坚突破、改革试点纵深推进、产业振兴提速增效、美丽乡村亮点纷呈……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一首强县工程进行曲在荆楚大地奏响。
荆州市委书记吴锦表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实施强县工程为抓手,以“共同缔造”为方法,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高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能力,加快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整体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因地制宜——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链
34位村党支部书记轮番上台“打擂”,亮家底、出奇招,参加路演推荐;7名专家评审逐一打分,决出20个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项目,各自捧回50万元发展“红包”。这是松滋市2024年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评审会上的场景。
“看到别的村都在报项目,我们也要争取,只要干得好,集体、个人都有奖。”在松滋市,村党支部书记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擂台赛已开展5年,调动了各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增强了“造血”能力。
参加“打擂”的松滋市八宝镇胜利村党总支书记李晶晶介绍,胜利村旱地多为沙壤土,适合种西瓜,但露地种植瓜熟时刚好是梅雨季节,品质和销售都受影响。于是,村“两委”实施“果蔬生产基地建设”大棚项目,效益很快显现出来。如今有了启动资金,带动周边村共建“瓜瓜椒、菜棚膜经济带”。
“强县工程,支点在强镇,落脚点在强村。只有书记打得了擂台,村集体经济才能更强健,才能让村干部主动想办法、找路子,一改有资源不会利用、有集体资产不会经营的现象。”松滋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松滋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头号工程,以项目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一大批村镇产业实力迈上新台阶,八宝镇连续3年入围全国千强镇。
“秋风起,蟹脚痒。”金秋时节,荆州市公安县陆逊湖大闸蟹迎来丰收季。产业振兴是“强县工程”实施的基础和关键,大闸蟹这样的特色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正在荆州各地蓬勃生长。在“中国小龙虾第一县”监利,大力实施全域水体连通工程,稻虾种养基地全部实现清水灌田;在江陵县三湖农场,延伸黄桃产业链,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在“鱼米之乡”洪湖,打造“洪湖莲藕”全省区域公用品牌,推进电商与农业全面融合……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