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12月13日
第A003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蔬”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荆州区李埠镇特色蔬菜产业发展扫描

    在荆州区李埠镇蔬菜基地,菜农们忙着育苗、播种。(记者 张梦瑶 通讯员 李莉 摄)

  □ 通讯员 李莉

  李埠镇是荆州大宗蔬菜主产区、全省重要的蔬菜产业基地。长期以来,该镇通过不断推进农业经营改革,使传统农业模式和生产方式得到极大改进和提升,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追”高“逐”新 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如何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提升农民素质、发展设施农业是重要抓手。

  李埠镇蔬菜生产从业人员有8000余人,占全镇常住人口比例超五成。为推进特色蔬菜产业发展,镇委、镇政府遴选42名致富带头人,参加由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蔬菜专业生产型),夯实大家的蔬菜生产理论基础,使这些“田专家”成长为“乡创客”。同时,该镇常态化举行各类专题培训,使脱贫户、退捕渔民、三峡移民等共计837户重点户成为蔬菜生产的骨干力量。

  李埠镇现有蔬菜种植面积有4.1万亩,但复种面积达12万亩,年产蔬菜产量达50万吨。蔬菜大面积丰收,得益于设施农业的发展。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该镇不断推广机械播种,提高菜苗存活率。目前,全镇机械播种面积达5万亩。推行水肥一体化增产技术,每亩降低劳力成本150元、增收100元。探索“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全镇各类蔬菜套种轮种面积达3.1万亩,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李埠镇是“原生态绿色蔬菜观光长廊”和“荆州市五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主体,镇里建有全市标准最高、条件最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目前,各类蔬菜都经过安全检测后再进入市场。

  产销一体 “菜篮子”成了“钱袋子”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埠镇将粮棉油种植调整为蔬菜种植,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转变为订单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目前,全镇蔬菜生产产值达11.5亿元。

  盘活乡土资源,镇村两级通过实施小田并大田,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组织引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土地集中流转,实行蔬菜生产集约化经营,将部分农民从田间农事中解放出来,开展灵活就业。目前,李埠镇流转土地7500亩,其中流转2000亩以上2家,流转1000亩以上3家。。

  蔬菜生产一头连着土地,一头连着市场。李埠镇通过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培育出128家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其中产销合作社104家、蔬菜家庭农场22家、农业公司2家。李埠蔬菜不仅能满足周边居民的“菜篮子”供应,还形成了以鲜食玉米为主的万城片区、以大棚三瓜为主的李埠片区、以架豆为主的豆类蔬菜龙洲片区、以红皮莴苣为主的网新片区,每天销住武汉白沙洲市场的蔬菜达100余吨,莴苣、甜玉米在长沙销售份额占五成,全国各地经销商每天在李埠采购莴苣、西兰花等蔬菜达500余吨。

  党建引领 特色产业“加速跑”

  初冬时节,新垸回族村共享菜地的小农场主们正打理着自己“责任田”,市民们已纷纷前来,体验田园种菜乐趣,这是镇委、镇政府谋划的八大现代休闲农业综合体项目之一。后期,还将推动羊肚菌和富硒葡萄种植,发展电商直播,进一步聚集人气。

  全镇大力推广“支部+合作社+农户+乡村游”的蔬菜产业模式,拓出蔬菜产业发展新天地。各村党支部开设田间课堂,聘请农技专家下田指导,推广黑玉米、冰淇淋萝卜等新品种。镇委、镇政府将44家蔬菜合作社组建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席会,为延伸蔬菜产业链搭建平台。

  李埠属城郊乡镇,沟渠纵横。今年以来,该镇对镇域内25条渠、46条沟、40个排口开展集中整治,共清理生活垃圾近3460吨,清理沟渠140公里,清理黑臭水体26处;完成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向27家新型农业主体的蔬菜基地撒施有机肥2444吨,涵盖面积1.22万亩,土壤有机质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

  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李埠镇立足镇域实际,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不断延伸拓展蔬菜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富民强镇的振兴之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