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大中
为薛能“即此是荆州”点赞
晚唐著名诗人薛能,字太拙,官至工部尚书。他一生宦游他乡,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到之处,皆有诗篇留下。其一生钟情于诗,作诗不辍,诗集多达十卷,另有《繁城集》一卷传世。其作品多为寄送赠答、游历登临之作,在晚唐诗坛颇具影响力,诸多著名诗人都与其有诗歌唱和。据《旧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薛能癖于诗,日赋一章。”唐代诗僧无可更是赞誉他“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而在薛能众多的诗作中,笔者独爱其《荔枝楼》,今特作浅析,与读者共赏。
在《荔枝楼》这首诗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薛能对荆州那一份深深的眷恋之情,以及他对荆州文化由衷的认同。原诗为:“高槛起边愁,荔枝谁致楼。会须教匠坼,不欲见蛮陬。树痺无春影,天连觉汉流。仲宣如可拟,即此是荆州。”诗中的“高槛”,通常所指乃高楼之栏杆,它仿若一个孤独的守望者,高高在上,茕茕孑立,轻易地便勾起了诗人那如缕的边愁。此处的“边愁”,可解读为诗人身处边境之地,或是远离家乡之所时,心底油然而生的忧愁。而“荔枝谁致楼”这一疑问,恰似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疑惑的涟漪。是谁因荔枝而建此楼?这开篇之句,便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充满忧愁与疑惑的氛围,笼罩着读者的心灵。
诗人对荔枝楼所处之环境似乎并不满意,那偏远蛮荒的角落,仿若被世界遗忘的角落,让他心生拆除此楼之念。周围的树木,病恹恹的,毫无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恰似一幅萧索的画卷,在诗人眼前徐徐展开。然而,天空与大地相连之处,那仿若汉水在流淌的感觉,却又给这荒芜之景带来一丝别样的韵味。或许,这正是诗人对时光无情流逝、历史沧桑变迁的喟然长叹吧。
尤其值得细细品味的是诗的尾联——“仲宣如可拟,即此是荆州”,此句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仲宣者,乃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他曾在荆州留下传颂千古的名篇《登楼赋》,于其中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的思乡之苦与怀才不遇之悲。在《登楼赋》里,王粲以其生花妙笔,描绘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象,那生动的比喻,如“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仿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读者眼前浮现。同时,他巧妙地穿插历史典故,像孔子在陈国的喟叹、钟仪在晋国的楚奏、庄舄在楚国的越吟等,这些典故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文中,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与艺术感染力。薛能在此处将荔枝楼所在之地与荆州相提并论,以类比之法,借王粲之典,表达此地让他联想到荆州,而自己内心的情感亦与王粲有着相通之处。
笔者以为,“即此是荆州”,从字面看来,不过是一句平实的话语,似大白话般通俗易懂。然而,在薛能的诗中,它却宛如一颗被岁月磨砺而成的宝石,蕴含着无尽的文学意象与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指代,更像是地域文化的一座丰碑,象征着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融合。它背后蕴含着对存在与意识的深刻探讨,也体现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关系。古往今来,歌咏荆州的名句数不胜数,犹如繁星璀璨于文学的天空。然而,“即此是荆州”却能在直率之中展现出婉转之美,于浅显之内表达出深邃之意,宛如空谷幽兰,堪称歌咏荆州之绝响。有鉴于此,我们怎能不为薛能的“即此是荆州”点赞呢!
韩翃:“韩荆州”之孙的“江陵诗”
唐代诗人韩翃,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年轻时很有才华,玄宗天宝十三载登进士第,代宗宝应元年,聘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中从事。代宗永泰元年,侯希逸为其部将所逐,韩翃随在长安闲居十年。后来也很不得意,多称病在家。直至建中元年,缺少为皇帝起草文告、命令的人,中书省两次提名,皇帝没批。又请示,德宗批示:用韩翃。当时还有一个同名同姓的人,任江淮刺史。又把他两人上报,皇帝批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韩翃的诗,题为《寒食》。此诗得到唐德宗李适的赏识,让韩翃平步青云,破格提拔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再说韩翃的家庭背景,也颇具传奇色彩,而且与荆州相关。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知名的《与韩荆州书》,其中有“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名句。这个“韩荆州”是指荆州长史韩朝宗,后来官至京兆尹。韩朝宗任官期间,比较出名的事迹是乐于提拔后进之士,被人尊称为“韩荆州”。当代有资料明确表示,韩翃的祖父是李白仰慕的“韩荆州”。例如,在《古典文学知识》2017年第05期,刊载陈尚君的文章《诗人韩翃的传奇人生》中提到,韩翃的祖父就是韩朝宗。但也有文献认为,韩翃不是韩朝宗之孙。
言归正传。可以考证,韩翃写过两首与荆州有关的诗《送故人赴江陵寻庾牧》和《送江陵元司录》,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唐代荆州的风貌和人情,也留下了韩翃与荆州的文学联系。《送故人赴江陵寻庾牧》诗云:“主人持节拜荆州,走马应从一路游。斑竹冈连山雨暗,枇杷门向楚天秋。佳期笑把斋中酒,远意闲登城上楼。文体此时看又别,吾知小庾甚风流。”这首诗描绘了友人前往荆州江陵寻找庾牧的情景。诗中通过对沿途景色的描写,如斑竹冈的雨景和枇杷门的秋色,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同时,韩翃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认为友人在这次旅程中会有别样的收获,展现出庾牧的风流之姿。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
韩翃《送江陵元司录》是一首优美的送别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学功底。诗曰:“新领州从事,曾为朝大夫。江城竹使待,山路橘官扶。片雨三江道,残秋五叶湖。能令诗思好,楚色与寒芜。”首联介绍元司录新担任州从事一职,曾为朝大夫,点明其身份。颔联通过“竹使”“橘官”的意象,展现出江陵的地域特色以及对元司录的期待。颈联描写送别环境,秋雨洒落在三江道上,五叶湖也呈现出残秋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尾联表达韩翃对友人的祝愿,希望他在这片楚地的景色中能激发诗思,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离愁别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