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中国移动湖北公司荆州分公司副总经理余碧波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围绕防范电信诈骗方面有关问题,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电诈“套路”层出不穷
在数字化时代,手机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成为了诈骗团伙的新目标。临近年底,诈骗人员更加活跃,诈骗手法也有所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
首先,是由之前的诈骗团伙收卡从事诈骗活动,转变为引导未成年任人直接参与电信诈骗,主要途径为找家里老人骗卡、找同学租卡等。
其次,从湖北省今年的涉诈案件类型分布看(样本数量1400个),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18.6%、刷单返利类占比17.2%、机票退/改签诈骗占比14.1%、虚假购物/服务类占比13.8%、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占比5.5%、冒充公检法及政府机关类4.4%,其他为婚恋交友、关闭抖音会员、退学费、虚假征信、网络游戏虚假交易等。
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存在多种形式,其中包括通联诈骗和无通联诈骗。
通联诈骗一般为电话、短信或网络电话。电话诈骗手法为诈骗分子通过电话直接与受害者联系,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公检法人员或其他官方身份,诱导受害者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短信诈骗是通过发送带有钓鱼链接或虚假信息的短信,诱导受害者点击链接或回拨电话;网络电话诈骗是利用网络电话技术,模拟官方电话号码,增加诈骗的可信度。
无通联诈骗方式有网络钓鱼、虚假广告、互联网账号社交、恶意软件攻击等。最终目的都是诱导受害者转账,请广大居民妥善保管好银行卡、电话卡,切勿给陌生人转账。
联动反诈成效显著
2024年12月1日起《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正式施行,直接参与或间接从事诈骗活动均会受到法律严惩,在经济、金融、信用、刑事等方面均会受到制裁,情节轻微的对应经济处罚,情节严重则会留下案底,后果十分严重。
在防范电诈方面,荆州移动反复提醒客户:保管好名下手机号卡包括子女使用手机卡,不要出借、出租、出售;提高警惕,接通陌生人电话不要暴露个人信息,涉及银行卡密码、转账、现金转送之类的操作一律拒绝,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使用互联网社交工具,谨慎与陌生人交友,不要点击不明链接。
为进一步有效遏制电信网络新型
违法犯罪高发态势,全力营造安全、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荆州移动以“党建和创”形式联动公安机关,充分发挥通信企业技术资源优势,聚焦“打猫”,协助公安机关对电信网络诈骗及“黑灰产”发起全面攻势。
今年以来,荆州移动主动与公安机关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工作联动机制,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线索清单”,快速识别并处置涉诈号码7.3万个,日均核查200笔,紧急关停处理高危号码8596例,拦截诈骗电话2000余次,协助反诈查控案件30余件,将135名涉诈人员信息纳入不良信用库,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钱袋子”,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移”起行动源头治理
今年全年,荆州移动广泛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小区、进村组,贴近群众,以派发宣传单、开设“反诈课堂”等形式,让防诈反诈知识入心入脑。联合公安部门开展“进市场、进社区、进商铺”三进活动,进行防范网络诈骗和政策法规宣传、平安社区(乡村)建设、家庭上网服务、社区(乡村)数字化服务等联活动,累计开展现场活动1.2万余场,惠及100余万群众。
荆州移动还依托官方抖音、微信公众号和10086服务端口等线上渠道,大力宣传反电信网络诈骗知识,致力扩大宣传覆盖面。近期,联合荆州市公安局反诈中心制作反诈短视频2个,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推送反诈软文4篇,覆盖用户300万人次;通过10086端口推送反诈公益短信6次,覆盖1140万人次。
此外,荆州移动紧盯源头,严把渠道关口。严格落实实名制管理要求,加大新办卡环节对用户合规用卡的警示提醒,分别从入网前查证、入网中搭载、入网后规定动作执行、涉诈关停处理四个维度强化入网全流程管控;全渠道和营业厅醒目位置张贴实名制公告、入网风险提示函、涉诈白皮书、防电信网络诈骗海报、警方提示贴等物料;对重点业务做到每日必查,从源头消除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有效提升群众防范意识。
编辑观点:
随着网络社交、在线购物日益增多,在虚拟空间产生的电信网络诈骗也“转型升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已成为当前发案最高、造成损失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犯罪。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是保护群众财产安全的需要,也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需要。
只有坚持打防并举、防范为先,特别针对老年人、在校学生、网购人员等群体,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反诈方案,才能筑牢防诈反诈的坚实堤坝,切实守护好百姓“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