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黄思明 琳玲 特约记者 刘秋娥
冬藏万物,蓄势新生。荆州城西,古城与新区交相辉映,正迈着矫健的步伐,朝着美好未来阔步前行。
看产业,围绕“2+1+1”重点产业,荆州区石油石化装备产业不断冲高锻强,世界、国内首台套石油石化装备源源不断出厂;“农”字领跑,立足“高”“新”特色,国家级农产品物流交易与加工中心建设快马扬鞭,荆州高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绘新景,海康威视华中配套产业基地成功挂牌,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看城市,“南国完璧”古道悠长,历经2800余年岁月洗礼,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前来,充沛着筑牢城市历久弥新的文化根基和发展底气。科创展示厅、中央公园、数字产业创新中心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五横十纵两通道”路网基本形成,一座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科教新城正在荆江北岸、古城之南拔节生长。
看乡村,四湖流域源头、太湖港流域,一湾清渠润泽两岸农田,蔬菜明星村在杨井村孕育成长,浅山森林美术园成为无数人心中的诗与远方,铜铃岗蔬菜公园、恒荣梅园、喵象农场、龙隐湖等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吸纳流量,奏响乡村振兴凯歌。
回望过去,市委、市政府切中关键,做出推动荆州区与荆州高新区融合发展的工作部署。近年来,荆州区、荆州高新区始终把推动深度融合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围绕功能定位定规划,锚定国家级石油机械装备制造基地、江汉平原科技创新策源地、国家级农产品物流交易与加工中心、荆楚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核心承载区“两地一心一区”功能定位,加快重点片区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品质,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勾勒出产业动能增强、创新动力澎湃、古城新区焕新颜、乡村美好日日新的全新图景。
塑造产业新动力
今年9月,在安徽芜湖造船厂,一车电驱压裂配套装置按时交付至船厂,等待配套安装在大型压裂船体里,计划明年上半年完成装配并开展试验。
鲜为人知的是,这艘大型压裂船的电驱压裂橇产自位于荆州区的石油装备核心龙头企业——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石油石化装备及工程机械产业是荆州市“461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链之一,也是荆州区、荆州高新区“2+1+1”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今年以来,荆州区、荆州高新区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落实链长+链主+链创“三链机制”,通过外引内培,推进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点产业链拉动更多企业的研发、创新。
上下游企业集链成群。四机公司、柳工江汉等链主企业,搭建龙头带动型供应链平台,通过“两单”招引、技改赋能、抱团出海、整链授信、物流降本等措施,大力推动产业集群链式发展。目前,石油装备加工配套中心等项目已投产,柳工华中产业基地、瑞海物流园等项目已开工建设,新海石油、质格仪表等一批项目即将开工,大型结构件一体化加工中心、海工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项目有序推进。
“抢抓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重大机遇,我们还大力推进石油石化装备产业‘链式’数字化转型。”荆州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现有省级5G全连接示范工厂1家、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企业1家,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标识企业接入111家,上云企业2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9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
荆州高新区围绕“农”字做足文章,农产品批发交易、冷链物流、预制菜产业园、研发和跨境电商四大片区正在形成。未来,两湖绿谷与省农发集团牵手整体搬迁至荆州高新区后,将升级为两湖绿谷农产品智慧物流园。一个更加数字化、智慧化的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近日,由湖北联投荆楚公司和华沛农业发展集团共同打造的联投·增益楚菜食品加工产业园项目单体建筑全面封顶。这个集楚菜食品加工、楚菜产品展示、冷链仓储与物流、城市配送、供应链金融服务和楚菜之家于一体的华中楚菜食品加工供应链服务平台,也是荆州高新区建设的首个供应链平台项目。
截至目前,荆州高新区共有农产品加工供应链企业3个、冷链储藏企业10个,正加快两湖、锦欣等专业农批市场发展步伐,在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方面产业链雏形显现,实现多点开花。
翻开荆州高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图景——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荆州粮油作物试验基地成功落户,湖北康盟、荆楚种业、七尚科技等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中国供销·荆州智慧冷链产业园、栗满多全国连锁供应链总部基地、荆力电力电网设备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项目建成投运,中国食谷、联投·增益楚菜食品加工产业园、预制菜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一座涵盖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批发交易、预制菜生产加工、冷链仓储及物流、农产品进出口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产业新城正在崛起。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农产品年交易量1600万吨、交易额1000亿元。届时,农产品加工、交易、物流等环节将更加畅通,“买全国、卖全国”更高效。
聚企成链,打造“满园工程”。围绕光电子信息产业,以海康威视华中配套产业基地、新侨绿色光电产业园为平台,紧密对接海康供应链部门,对74家意向合作企业实施靶向招商,厦门科司特、吉昌电子等11家企业已入驻,荆州迈尔盛新能源线材项目即将开工,推动本地企业宇兴环保、荆州智翔科技进入海康供应链体系。
围绕打造全市汽车商贸流通高地,突出新能源品牌招引、整车销售能力提升,加速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销售转型,腾势、理想等5个品牌店相继建成运营。
古城上演精彩“双城记”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古城宾阳楼上,讲解员将发生在荆州的三国故事向游客娓娓道来。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3151.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5.19亿元,分别增长12.26%、31.32%。
游客的青睐,是荆州区城市魅力值提升的最好证明。
近年来,荆州区持续强化全域旅游思维,以荆州古城5A级景区创建、“古城小样板”项目建设、“一轴两环四线九片”美丽乡村片带建设为牵引,加强荆州古城、楚王车马阵、荆州博物馆、荆街等景区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式文旅产品供给,加速推动浅山森林二期、精忠报国文化园等15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着眼于融入宜荆荆都市圈、荆江公松一体化、荆江公同城化,加强同周边县市、兄弟县市区区域合作,着力构建荆州古城“皓月当空”、乡村旅游“繁星满天”、区域联动“琴瑟和鸣”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打造荆州中心城区后花园。
开展古城疏散。做好“引、减、控、提”四字文章,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古城保护疏散,截至目前,古城内已腾退建筑面积38.62万平方米,搬迁市区行政事业单位91家,常住人口已疏散至5.06万人。
打造“古城小样板”。“一馆三街”项目取得新突破,楚文化博物馆和荆州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项目已经开工,南纪门历史文化街区正在开展文物报批、土地挂牌,张居正街改造提升项目抓紧推进规划完善、资产腾退、业态导入等工作,预计明年3月开街,让古城成为荆州最核心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围绕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打造4A、3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景点23个,A级旅游景区数量位居全市之首。
建设江汉平原科技创新策源地。规划建设荆州大学城、打造科创大走廊,当前,荆州大学城建设如火如荼,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文化创意中心一期、中央公园、数字产业创新中心(城市大脑)等建成投入使用,“五横十纵两通道”路网日益完善,文化创意中心二期、数字产业创新中心二期、学术交流中心一期已封顶,科创大厦、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区等项目加快建设,“雁形排列”的科创大走廊正加速成型、初见雏形。
推进城市更新。按照“人、城、产”融合发展思路,进一步摸清短板性、改善性、配套性、拓展性、日常性等“五类需求”,全面推进60个片区230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14万平方米拆违、4个口袋公园和2个垃圾中转站建设等任务,打造天问广场、金凤广场城市客厅示范区域,有序实施草市二期还建房等城市更新建设项目,加快站西单元、画扇峰单元、发展大道等片区土地出让和开发建设,助推打造江汉平原生态宜居城市。
完善交通布局。加快李埠长江公铁大桥、二广改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271省道荆州区王场至新生段改造工程、S428省道荆州区朱家岭(八岭互通)至李埠(杨井)段改扩建,启动沪汉蓉铁路至复兴大道段1.06公里建设,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城市的发展,见证民生改善。加快推进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14场,带动新增就业8390人,新增返乡创业总计563人。完成荆州实验小学城南校区、城北校区改扩建,荆州市实验幼儿园信园分园等3所幼儿园投入使用,增加学位2520个。全力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管理运营试点,中心城区25个社区幸福食堂实现全覆盖。投入政府补贴4575万元带动群众购房4400套,为城市新青年群体分配保障性租赁住房1480套。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补助资金7739.7万元、退役军人优待抚恤资金4813万元。
流域治理激活美丽乡村
太湖港,水如镜,清如许。
这里是典型的库区小流域,更是江汉平原“四湖流域”源头,经万城闸引沮漳河水进丁家咀、金家湖、后湖、联合4座水库和港北、港中、港南3条渠,汇入太湖港总渠,进长湖、洪湖,最后入长江。流域总面积94平方公里,涉及3.8万人。
曾经,太湖港渠道淤塞、污水直排,生态严重破坏。近两年,荆州区、荆州高新区以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为关键,深入实施连、控、增、兴、美等举措,扎实推进太湖港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走出了一条以水生态、水安全倒逼地方谋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始建于1962年的万城闸,承担着太湖港灌溉区的灌溉引水任务,灌溉面积为38.5万亩,年均引水量达2亿立方米。万城闸建成运行60年来,多次出现险情,威胁着荆江大堤的防洪安全。于2023年10月开工的万城闸拆除重建工程目前已经完工,现在正按照每秒40立方米流量从沮漳河引水,为太湖港流域提供生态补水。
全长55千米的太湖港流域由港北渠、港中渠、港南渠构成。注重引水、畅水、净水三管齐下,谋划实施水系连通、控源截污、生态修复工程项目43个。目前,万城闸病险涵闸拆除重建等13个项目已完工,港北渠综合治理以及金台泵站、太湖港灌区改扩建工程正在推进中。太湖港水系已种植沉水植物5万平方米、挺水植物4万平方米,建设生态缓冲带约31万平方米。流域“防洪保安全、抗旱保丰收、供水保效益、补水保生态”能力全面提升,流域内主要水系水质保持稳定,河渠水质从V类提升到III类。
“大家的渠由大家守护。”今年初,在梅槐社区一场共同缔造的居民说事会上,大家达成共识。
“在港中渠整治中,沿线群众共同参与,积极建设美丽家园。”梅槐社区党委书记侯必伟介绍,整治中,群众自己扒鱼塘、拆违建;整治后,群众自发巡查,共护整治成果,形成了港中渠整治“五变工作法”。
畅通水路的过程中也通了群众心路:“环境治理不能光靠政府,必须干群同心协力才能办好大事。”
10月18日,荆州区、荆州高新区发出《“清洁家园”行动倡议书》,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清渠洁岸、清洁家园,让河渠里又蓄满了灌溉水源,帮助村民抵御旱情。”杨井村党支部书记郭华说,10月中上旬正值蔬菜丰收季,河流清渠灌溉农田,河渠治理结出水清产业富的硕果。2023年,杨井村人均收入3.3万元,增长10%;太湖港流域内农民年均收入2.8万元,同比增长10.6%,蔬菜明星村未来可期。
受太湖港流域润泽,荆州区农旅资源丰富,农旅融合产业遍地开花。
在后湖水库旁,投资1.2亿元的浅山森林美术园成为荆州市民周末乡村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点。这座仿照唐朝园林风格建设的景区,栽种红枫、黑松、杜鹃等5万多株景观苗木。依托花卉、植被、林木组成景点,依山傍水而建。小桥流水、碧波旖旎、繁花掩映,仿佛一脚踏入绿野仙踪的故事里。自2023年开园以来,景区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年收入达400万元。
围绕“一轴两环四线九片”美丽乡村片带建设,荆州区、荆州高新区大力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如今八岭山镇成为宜荆荆都市圈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龙隐湖景区成功创建3A级景区,恒荣梅园入镜央视《花开中国》栏目,铜铃岗蔬菜公园持续火爆,“一村一景、串点成线、全域扩面”的农旅融合新格局初具雏形。蓬勃发展的旅游乡村已经成为荆州城市后花园,今年来流域内接待游客240.61万人次、同比增长27.31%,实现综合收入10.36亿元、同比增长92.8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00元,同比增长6%。
人水和谐新画卷正在太湖港流域徐徐铺展,开启新的发展篇章。
看产业
●油气钻采装备及工程机械产业集聚重点企业112家,集群总产值突破115亿元
●农产品加工供应链企业3个、冷链储藏企业10个,预计可实现农产品年交易量1600万吨、交易额1000亿元
●石油机械装备产业集群成为全市唯一入选湖北省重点培育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集群
●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企业1家
●省级5G全连接示范工厂1家
●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标识企业接入1 1 1家
●上云企业24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9家
●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
看城市
●全年接待游客3151.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5.19亿元,分别增长12.26%、31.32%
●加速推动浅山森林二期、精忠报国文化园等15个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打造荆州中心城区后花园
●打造4A、3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景点23个,A级旅游景区数量位居全市之首
●推进60个片区230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14万平方米拆违、4个口袋公园和2个垃圾中转站建设
●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 14场,带动新增就业8390人,新增返乡创业总计563人
●完成荆州实验小学城南校区、城北校区改扩建,荆州市实验幼儿园信园分园等3所幼儿园投入使用,增加学位2520个
●中心城区25个社区幸福食堂实现全覆盖,入选民政部老年助餐典型案例
●投入政府补贴4575万元带动群众购房4400套,为城市新青年群体分配保障性租赁住房1480套
看乡村
●谋划实施水系连通、控源截污、生态修复工程项目43个
●太湖港水系种植沉水植物5万平方米、挺水植物4万平方米,建设生态缓冲带31万平方米
●“一村一景、串点成线、全域扩面”的农旅融合新格局初具雏形。今年来,流域内接待游客240.61万人次、同比增长27.31%,实现综合收入10.36亿元、同比增长92.8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00元,同比增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