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之思
关于两千年前的一个诗人,他的吟诵、他的叹息、他的眼界、他的天空,当你穿越时光,去追寻它的踪迹,仿佛他就在你身边,他的灵魂在与你交流。时空如此遥远,却又近在咫尺,这是一种神奇的感觉,关乎于生命及那飘渺之存在。
很多人知道楚国诗人屈原,却不知道宋玉。宋玉是屈原的学生,其词赋作品清新华丽,文采飞扬,是继屈原之后楚国最有才华的诗人,人们把他们两人合称屈宋。
据《荆州府志》的记录,宋玉宅在城北三里,唐代吴融的诗有“临江旧宅指遗基”,以此确定宋玉宅在城北江边,因此把它作为北江在荆州城北的一个旁证。
11月,我看到2017年的一篇新闻稿,标题是“‘楚国第一美男子’宋玉的故宅遗址惊现荆州,第125代子孙仍在附近居住,也被称为美男子……”,这让我很惊奇,难道宋玉故宅遗址现在还存在吗? 据这篇新闻稿件介绍,这个宋玉故宅在城北红光村宋家湾,那里住着宋氏家族,是宋玉的后裔。一个家族在一个地方绵延两千多年,这样古老的家族我目前在这一带还没有发现过,这是真的吗?
但我马上产生了疑惑,宋玉故宅临江,只可能在北江边,宋家湾离古城三四公里,远离北江,宋玉宅怎么可能在那里的村子边呢? 要么古代诗人弄错了地方,要么宋家湾的宋氏家族与宋玉家族并无传承关系。
据这篇新闻稿介绍,宋家湾宋氏家族有流传的家谱,可以证明他们与宋玉的世代传承关系,但稿件却没有提供他们家谱中的确定信息,究竟可不可信呢? 我看到给记者提供消息的是该村村民宋祠平,他的字辈为“祠”,联想到宋家台也有“祠”字辈的人,我猜测北门外的宋氏家族与宋家台的宋氏家族应该是一个房族的,因此,我去村中访问,并查看他们的家谱,果然他们是同族,村中老人也知道北门外拍马(即今红光村)宋家湾跟他们是同族即使用统一字排,族谱都是相合的。
村里曾主持续修家谱的宋继乾老人告诉我,他们家族的先祖就是从北门外拍马迁移过来的。宋氏家族1996年续修谱中的一篇谱序,记录非常明确,他们的一世祖为江南和州府历阳县历阳村人(今安徽和县),被封为武略将军,于洪武九年镇守荆州,死后葬于北门外拍马。他有三子,我镇宋氏家族为次子世系,北门外宋家湾宋氏家族则为其长子世系。因此很清楚,北门外红光村一组宋家湾宋氏家族在那里繁衍的历史仅有六百多年,他们不可能是两千年前楚国宋玉的后代,因为他们的世系关联无法明确追踪,也就是说,那村边的宋玉故宅遗址不是真的。
因此,我们还是应该以历代诗人的描述为根据,因为那是他们亲身游历的经历,他们真实看到的,通过诗歌描述出来,这是非常确切的证据。
关于宋玉故宅,史籍记录有三处,一在宜城,一在归州,一在江陵。宜城是其出生成长的地方,为祖宅。归州,应该是他拜师于屈原,跟随屈原学习辞赋的地方。而江陵宅,则是他任职于楚宫廷,伺事楚顷襄王的住所。
宋玉的江陵故宅,唐代余知古的《渚宫故事》中有这样的记载:庾信因侯景之乱,自建康遁归江陵,居宋玉故宅。庾信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梁朝大臣,他最著名的作品为《哀江南赋》,其赋中有“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这说明余知古的记录是可信的,同时也证明宋玉之宅临近江边,确定无疑。
在唐代,宋玉故宅的遗迹应该还存在,是诗人们常去探访的地方,前面提到的吴融,还有李商隐、罗隐、杜甫等,都曾去探访,且有诗作留世。杜甫既探访过归州宅,也探访过江陵宅,并都作有咏怀之诗。“曾闻宋玉宅,每欲到荆州”,正是他探访江陵故宅后所作。
宋代时,宋玉故宅遗迹可能不存在了,因为查不到诗人游故宅的诗。三苏到江陵城时,探访过渚宫、绛帐台、息壤,却未见其写诗吟诵宋玉故宅,可见这时临江故宅已被遗忘。
时光悠远,千百年来,地形地貌已发生根本的改变,我们能否找到关于宋玉故宅的蛛丝马迹呢? 这似乎没有可能,不过,根据我前面文章的探讨及古籍资料的确定信息,宅在北门外三里,临江,我认为这个地方应该在得胜街西边,溪峨山那一带。
网上查看百度地图,我发现一个地方非常特别,直觉与宋玉宅似乎有关联。那地方是原来老江陵县的党校,究竟有何来由却不知道。请好友去打听,得到这么几点信息:一、城北得胜街西有个秦家巷,此巷往西可到太晖观,党校就在此小路中间,以前这里居住着太晖村村民,现在都搬迁了;二、有个古老传说,这一带地形如一个展翅凤凰,得胜街为凤身凤头,党校这儿地势较周围高,正是凤尾,也有人说得胜街以前称为凤凰山;三、得胜街西,以前北门殡仪馆后面有一个大池塘,为何这里有这么一个池塘呢? 据种林访问,附近老人说,这以前是一条东西连通的河,西边往党校、太晖观方向。原来,这池子是古河道的遗迹。
这几条信息看似寻常,仔细分析却很重要,能说明问题。从凤凰地形的传说来看,这儿自古就是一个陵埠地带,符合封邑筑城的条件(“近处无高山,所有皆陵埠”江陵名称源于此),考古人员在这儿发现古城址就不奇怪了。关键是,这座被考古人员命名的溪峨山城,我越来越确信它就是《水经注》描述的江陵故城。
宋玉是辞赋大家,名闻天下,深受楚顷襄王宠幸,他选择在临近渚宫的江陵邑城内的陵埠高地建立宅院,这太合适不过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即故宅临江。此次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可能目前还没有人想到这个问题,前面谈到的那一条东西向的古河道,在我看来,它应该就是北江的遗迹,北江淤塞之后,故宅边就留下一道小沟渠,就是说,千百年前,原江陵县党校这块地方更靠近北江,唐朝诗人看到的宋玉的临江故宅,不正是在这块高高的陵埠之上吗?我的推断是否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