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纯凯
屈指算来,我的叔父离开人世近二十载,可他仿佛一刻也未曾离开我们,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无时不在我的脑海萦回闪现,挥之不去。他太平凡了,平凡得似一粒茫茫宇宙中的尘埃;他太伟大了,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使一大家人安然度过艰难的日子。
叔父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有兄弟姊妹五个,叔父排行第四,叔父生性胆大、顽皮、好动。大约十岁那年,有一天,叔父与几个小伙伴在河边嬉戏玩耍,在沙石瓦砾中,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砣非常显眼,呈现在面前,很是好奇,便顺手拿起砖块砸向铁砣,哪知铁砣是当年侵华日军投掷未引爆的哑弹,虽然连续砸了几下,铁砣纹丝不动。“我回家拿铁锤去!”这时,家住河边不远处的谢姓小朋友自告奋勇地拿来铁锤,递给我的叔父,叔父接过铁锤,使劲狠狠砸向铁砣,在铁锤的重击下,铁砣顿时爆炸,瞬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爆炸声,哭喊声响成一片。结果,几个小伙伴,三个炸瞎眼睛,一个炸断了手指,其余几个也不同程度受了皮外伤,那个不幸炸断右手指的小孩儿,就是我的叔父。家里心急火燎地把叔父就近送往峰口救治。经过数天治疗,叔父的伤势得到有效控制,但落下右手失去五个指头的终身残疾。
叔父读书不多,不善言辞,但脑子灵光,人很聪明。听老人讲,我的父亲结婚生子后,仍在继续上学念书,无暇他顾,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家里经营的日杂用品店铺,全部交由年仅17岁的叔父掌管,当家理事,店铺每天进进出出很多货物,既要操心买进,又要临柜出售,生意十分繁忙。叔父俨然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决胜千里,运筹帷幄,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对所有货物存放位置、价格了如指掌,烂熟于心,每次盘点库存,基本做到钱货两清,不隔分毫,少有差错。
后来,受大环境和国家政策影响,家里经营的杂货铺被迫关闭。为了全家人的生存,叔父不甘坐以待毙、束手就擒,远赴湖南岳阳采购白木耳、黑木耳、人参、黄花菜、丝光袜、香皂、雪花膏等紧俏日用品,然后,背着挎包走村串户,上门出售,为了赶在村民出工之前买到商品,叔父每天天不亮就动身出发,挨家挨户,把货物送到村民手中,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自己也赚得一点辛苦钱。
一九六九年夏天,沙口淹水了,田野、道路到处洪水泛滥,汪洋一片,失去生活门路,无事可做,叔父利用自己的手工技能编织铁丝火钳,菜篮出售,贴补家用。由于制作的东西精巧美观,实用且价格合理,颇受消费者青睐,要知道叔父制作编织这些东西,是靠一只手完成的,难度和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在此期间,叔父还尝试编织篾制品,如簸箕、筲箕。做篾制品,对叔父来说谈何容易,难度很大,怎么办? 叔父毫不退缩,用嘴含着篾刀,一只手拿着竹子,另一只无指头的手摁住竹子,一点一点慢慢劈,慢慢削,人家一天能完成的东西,叔父却往往需要两天,甚至更长时间,竹片是快口,很锋利,叔父每编制一件制品,手上都会划出许多道口子,鲜血直流,不忍直视。
曾经一个时期,沙口街上家家户户打草包,场面蔚为壮观,叔父家也不例外。男女老幼齐上阵,日夜加班,人停机不歇。每到夏天,酷热难当,为了防暑降温,为家人尽量提供舒适环境,叔父突发奇想,决定自己动手,制作简易风扇。说干就干,叔父用剪刀将麻袋剪开,用竹片铁丝把麻袋周边固定好,使之成为一个长方形板子,再用葫芦把麻袋吊起,将麻绳穿在葫芦上,来回不断拉扯,产生风力,降温效果很不错。当时,叔父土法制作的简易风扇,在沙口街上名声大噪,传为美谈。
改革开放初期,沙口街道居委会出于关心照顾伤残人员就业,鼓励伤残人员通过劳动自食其力,组织成立了伤残人员棉花加工厂,人员由叔父与其他五人组成。加工厂主要负责沙口周边村民棉花的脱籽与粗加工,季节性很强,每年主要集中在冬季农闲时期,农民丰收了,利用农闲时上街处理相关事宜,棉花加工中,设备经常出故障,请人修费时费钱,很不划算,叔父自己捣鼓、琢磨、钻研,逐渐掌握了设备的维修护理技能,为棉花加工厂正常运转发挥很大作用,并为加工厂节省了不少维修费用。
棉花加工厂停产歇业期间,有好心人上门找到叔父,建议叔父去食品公司赶牛,食品公司收购了一些年纪偏大,不能耕田劳作的退役老牛,集中起来,雇人从沙口徒步送往新堤食品屠宰场宰杀。赶一头牛大约能赚10元人民币,赶牛是一件很辛苦、劳神费力的差事,每赶一次牛,基本要一整天时间,即天未亮出发,第二天凌晨两点左右到达,日夜兼程,风雨无阻,风餐露宿,饿了吃几块饼干,啃几口馒头,渴了到河里舀水喝,还有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有一次叔父听人介绍,如果走另外一条新线路可减少路程、节省时间,叔父采纳了此建议,走了一次新线路,结果大大超过了原有时间,原来新线路中途有一段干涸的河道,约50米宽,河上面搭了木板桥,人走木板桥,牛走河道,出乎意料的是,河道淤泥很深,牛陷入淤泥之中不能动弹,叔父急得焦头烂额,毫无办法,幸好。到附近小卖店打电话求救,新堤食品屠宰场接到电话后,及时赶到现场,将五头深陷泥潭之中的老牛,一头一头用吊车顺利拉上了岸,终于化险为夷,等叔父他们将牛赶到新堤时,天已大亮。
20世纪70年代初,乡镇企业得到极大发展,沙口街道居委会组建成立印刷厂,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认为叔父年富力强,精明能干,经常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积极举荐叔父担任分管业务的副厂长。叔父不负众望,走马上任,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从采购各种原材料入手,从纸张、油墨、机器设备到包装用品,事无巨细,叔父带领业务员货比三家,一点一点购买回厂;另一方面,在扩大业务范围、联系业务订单上,叔父更是呕心沥血,不辞劳苦,为了发展业务,拿到更多订单,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初一二个产品发展到近百个品种,厂里订单越来越多,忙得不亦乐乎,有个客户单位的分管领导被叔父的真诚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打动,当即拍板将一个大订单交给了沙口印刷厂。
叔父常年在外,只要回厂,主动加入包装车间的工作行列,凡叔父经手捆扎的东西,不仅整齐漂亮,关键是结实不易散,令青年员工自叹不如,啧啧称奇,纷纷伸出大拇指!叔父每年都被沙口镇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
冬去春来,岁月流转。一晃,叔父离开我们快20年了,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愈发感到,叔父虽然一介平民,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身残志坚,不怕困难,不向命运低头,自强不息,敢于担当,敢于挑战自我的优秀品质,十分难得,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晚辈永远学习、珍视与传承,并发扬光大,唯有如此,才是对叔父在天之灵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