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1月10日
第A010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新农人”逐梦“兴农路”

  □ 通讯员 舒亦文

  今年41岁的范文华是洪湖市黄家口镇新姚村人。自2023年2月被选聘为黄家口镇新姚村“村级发展顾问”以来,他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为新姚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做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航员”

  一直以来,新姚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戴着一顶“穷帽子”。如何向土地要效益,是范文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后来,范文华成立洪湖市高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00万元,种植核心区在新姚村。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300亩,基地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设钢架育秧大棚30个,露天育秧基地面积2万平方米。

  合作社整合、盘活了村级零散闲置土地,基地设施一应俱全,浸种池、育秧硬盘和播种流水线均能成熟使用。

  2024年,新姚村争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资金60万元,为合作社新建大棚生产车间480平方米、育秧大棚6000平方米,扩大了合作社生产规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6万元。

  做群众增收致富的“探路人”

  洪湖市高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集育秧、插秧、机耕、机整及机械维修服务于一体,服务于新姚村及周边村上千户种植户。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主体作用,引导农户通过土地流转、产品销售、机械服务等方式与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据统计,合作社每年带动附近村民固定用工10余人,流动用工30余人,帮助全村40余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农户增收50余万元。

  一直以来,范文华主动承担起相关技术服务工作,帮助种植户解决水稻种植方面遇到的各类问题,既节约了农民成本,水稻产能也能大幅提升。

  做解决群众问题的“贴心人”

  在当选“村级发展顾问”时,范文华说:

  “荣誉,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我将始终怀揣一颗热爱集体、服务群众的赤诚之心,实现合作社的发展,让村民得实惠。”

  2023年,在范文华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3万元,对村内一条长300米的生产路进行硬化。

  作为村里的资深“土专家”,田间地头更是随处可见他的身影。尤其是春耕备耕到夏种夏管期间,他深入田间,奔走在田埂沟渠,观察诊断水稻长势,同种植户悉心交流,提供实时指导,到了晚上也不忘翻阅学习相关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的书籍资料,寻找解决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的方法对策。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