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挑担围鼓吗?一副挑鼓架子包括盘鼓、土锣、唢呐等8种乐器,常在街头巷尾表演一路吹打、热闹非凡。正是因为一代代的爱好者孜孜不倦地学习与传承,才使得这门古老的技艺能够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近日,《好人开讲》栏目刊播了省级非遗项目挑担围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成英的故事。
挑担围鼓,俗称“挑鼓架子”“打踩街”,起源于明朝初期,在清代早期演变成现存样式,历经600多年历史传承至今,入选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挑担围鼓常在百姓婚丧嫁娶、祝寿、生日等红白喜事中演奏,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也会走上街头,增添浓郁的欢乐氛围。
近日,在荆州经开区联合街道三板桥社区的一场表演中,71岁的唐文尧肩上挑的,就着挑担围鼓中最有特色的家伙什——锣鼓架。
锣鼓架分前后架,前架是装饰,后架放鼓。它将乐队的鼓巧妙地固定在扁担之上,可以在行进中演奏,也可围着鼓坐在一起演奏。
唐文尧说,自己年轻时,挑着这副锣鼓架,一口气走5里路都不喘。
一副担子重达70多斤,包含8种乐器,至少八至十人才能完成器乐合奏。整支围鼓队伍里,司鼓手是关键人物,相当于现代交响乐队的总指挥。
敲、打、吹全由司鼓手通过动作进行指挥。一点、一戳、一撇、一挑,司鼓手用戏班成员们才懂的“暗语”进行指挥。
李成英是省级非遗项目挑担围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其叔父是挑担围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官保。
李成英从小跟随叔父潜心学习,并四处拜师求教,慢慢练就了扎实的敲鼓功夫。
李成英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挑担围鼓,每天骑电动车,去找师傅学艺。
“挑担围鼓”的演奏曲目丰富多样,既有源于明、清时期的散曲和套曲,又融入大量荆楚民间音乐元素,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乐队里除了鼓手外,锣手、土钹手,唢呐手也缺一不可。唢呐师傅丁顺凤说:“唢呐一吹起来,我的心情就好了,特别开心。”
挑担围鼓因其演奏曲目丰富多彩、乐器独具特色、道具工艺精美绝伦,而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传承价值以及深厚的文化研究价值。
正是因为有一代代的爱好者孜孜不倦地学习与传承,才使得这门古老的技艺能够较为完整地保存至今。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徐家成介绍,目前,挑担围鼓虽然存在着传承人年龄逐渐增大、传统演奏技艺失传的危险,但保护工作也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他相信,挑担围鼓一定会在未来释放出更多魅力。
(记者 陈旭 吴斌 匡月晴)
编辑观点:
非遗是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是动态的“活的生命体”,对服务百姓民生、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市各级文化部门应积极挖掘非遗资源,多措并举,着力构建非遗保护新格局,让非遗“活起来、亮起来、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