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省政府发布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荆州渔门拳入选,成为荆州体育类首个省级非遗项目。
刚柔相济的拳脚,勇猛彪悍的刀法,灵活多变的鞭法……在荆州市武术界迎新春活动中,渔门拳弟子展演了门派中的长拳、短拳、器械、气功等内容。
荆州渔门拳第三代传承人徐春芳介绍,渔门拳最初属北派拳法体系,后在南传过程中融入南派拳法、拳意。在渔门拳典籍中,载有300多个中草药方。渔门拳因而具有“南拳北拳兼容,外功内功兼具,武术医术兼备,武功武德兼修”的显著特点。
渔门拳诞生于北宋宣和元年至宣和三年,由梁山水军头领张顺等8位渔民出身的水军将领创编而成。1900年前后,渔门拳传入荆州,至今120多年。在古云梦泽故地的荆州,与渔民、渔业密切相关的渔门拳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群众基础。渔门拳在荆州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2018年,渔门拳列入市“非遗”项目名录后,成立研究会,汇编《荆州渔门拳》等资料,参与武当、荆楚等多个演武赛事,在周梁玉桥等5个社区设立演示培训站,并在沙北实验学校、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