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1月21日
第A006版:书香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人民与土地”的生命礼赞

  □ 张潇池

  《同舟》以同舟村的起源兴旺为依托,讲述了改革开放后关中东府平原与渭北高原的过渡地区的乡村振兴历程,从文学写作运用的角度来看,《同舟》采用了较多的“反复”修辞强调并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让重要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在不同的章节出现似曾相识的语句像是生命回落与命运反复的暗喻,具有含蓄而深沉的美感。从文化唯物主义的视野下来看《同舟》中的文学表征,能够在其情节构建与人物命运中探寻乡土文化对于人的抚育与反哺,在特定的时代、在某一特定地区生发出的文化力量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力与文化启迪。

  文化传承意识:呈现“人民关怀”的乡村振兴图景

  “民以食为天”,《同舟》反复出现了关中地区的一系列传统特色美食,这些稀松平常的吃食构成了当地人们的一日三餐,构成了其最朴素的生活要素,同样也寄托着一缕缕乡愁。物质基础的相对丰富让同舟村的人们获取了一定的物质财富,在村民吃饱的基础上,立足生产生活环境拓展了新型农业、餐饮业、旅游业,形成了乡民共建、齐心协力的良性发展系统,《同舟》展现的这幅乡村振兴图景流露出文化传承的意识,对于保护乡土文化、颂扬家乡情怀有着重要意义。《同舟》里的文海书院的存在与重复出现,象征这文化传承与知识力量的珍贵。重视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并且愿意立足当地的文化底蕴,挖掘其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深厚内涵。人情冷暖的关照与文化熏陶对于乡村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同舟村的振兴之路上,同样有负面的、丑恶的现象,但同时涌现出一批批勤劳可爱、不趋炎附势的朴实群众,让误入歧途的人迷途知返,让无家可归的人寻得心灵归宿。这便是精神文化家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哲学辩证视野:坚持“人民幸福”的融合治理路径

  在《同舟》中,有一位疯爷贯穿始终,聚焦他的人物形象与其不断反复表达的语言能够从中窥见矛盾相互转化的哲学意味与“人民幸福”使命所在。疯爷忽仰正的“疯”不是纯粹的疯,而是同舟村发展的暗线。书中所述,严寒或是酷暑、风雨或是艳阳,疯爷总是在弓着腰扫地,谦卑而痴迷。疯爷被武安村人欺负殴打昏迷治疗后突然痊愈的情节,象征着同舟村的乡村融合治理之路的成效,呈现出弱小被保护、人民被尊重的乡村治理愿景。还有一位值得关注的人物形象,是吃到改革红利的赵杰魁。他由“农民企业家、万元户”到“疯子”的转变象征着同舟村发展中面临的曲折变化,赵杰魁的人为作恶产生的影响同样是对乡村融合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时能够保持不卑不亢的状态,并妥善处理应急突然情况,安稳乡村局面,积极引导和干预,是乡土文化中承载的善念与闪光之处。

  科学发展理念:弘扬“人文情怀”的寻根扎根精神

  主人公赵志强在《同舟日记》的记录视角中传递的寻根精神,《同舟日记》作为赵志强在乡村与基层实践经验的总结,凝聚着其乡村治理的智慧与独特见解。这些经验是宝贵而具有实践价值的,是从真实的生活与工作中一步步总结出来的,具有人文学科情怀,也渗透着一种科学发展的观念,能够指导实践,为村民乃至人民谋幸福。还有一位可贵又可爱的人物是一位身材矮小,具有先天缺陷的女性。她虽然矮小,但其勤劳善良淳朴的美德传递着坚定的正义力量,她依旧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村子里的孩子极尽疼爱、热情,她保持着乐观、淳朴的生活习惯与精神面貌,她坦然面对村民对于她身材矮小的调侃,微笑面对苦难的勇气,并且身体力行地去改变、去奋斗。弘扬寻根扎根精神的意义就是在于找寻属于厚土中的爱与包容,寻找苦难中的积极因子,只要根在,人就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