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1月23日
第A003版:沙市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非遗迎新春 浓浓幸福年

  □ 文 /特约记者 万佳 通讯员 宋姣 陈丽 图 /记者 肖琦 通讯员 张钧凯 范康扬

  1月18日至20日,2025年沙市区首届非遗年货节在解放街道宝塔市集举行。活动现场,多位非遗传承人展示了荆楚茶道插花、三皮罐凉茶、葫芦烙画镶嵌彩绘、沙市米酒酿制技艺、荆州印泥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丰富多彩的非遗,如何在传承发展中历久弥新?现场,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非遗传承人。

  荆楚茶道插花非遗传承人陈兰,是一名花艺教师,专业从事插花艺术教学、插花艺术职业技能培训、中国传统插花推广、传播及花艺相关产品设计、制作工作20余年,现为中国插花花艺协会高级讲师、国家二级插花花艺技师。

  陈兰介绍,荆楚茶道插花是一种于明代弘治、万历年间就流存于荆楚大地民间文人阶层的特色文化现象,是专属于装饰饮茶空间、营造饮茶氛围的一种插花艺术形式。荆楚茶道插花包含茶席插花和茶室插花两部分。其中,茶席插花是用花艺装饰、点缀茶席的插花形式;茶室插花是茶空间大环境的花艺装饰,两者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因此,风格特点协调一致,且装饰过程和效果都服务于茶境、茶情和茶趣。

  三皮罐凉茶非遗传承人张霞,从2000年开始向爷爷张福海学习三皮罐凉茶的制作,到现在已25年。该非遗项目是以纯手工技艺制作三皮罐凉茶。传统的纯手工制作三皮罐凉茶比较粗放,张霞在其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改良,使三皮罐凉茶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品味。

  张霞说,传统三皮罐制作技艺传承人一直生活的江汉平原,每到夏至,项目组成员就开始忙着采摘“三皮罐”叶子,制作消夏解暑茶叶。一般三皮罐采摘两季,阴历五月、八月分别采摘。将采摘的叶子,放在阴凉处晾晒10多天,就制成三皮罐干茶了。凉茶的制作方式非常简单——将三片“三皮罐”放到装满开水的土陶罐中,盖上盖放置几个小时,就是一壶清凉甘甜的凉茶。

  葫芦烙画镶嵌彩绘非遗传承人周祖宏,跟随母亲学习这项技艺已有10多年。他在传承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创新,致力于提高葫芦的艺术性。他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将象征着美好寓意和祝福的葫芦表达出来,把葫芦里满满的福气带给大家。

  匏器的制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人们已发明掌握了匏器拼接与漆绘工艺。周祖宏说,西汉时期荆州匏器已达到相当水平。明清时期,荆州匏器制作技艺走向繁荣,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匏器及制作工艺水平也达到巅峰。近现代以来,水陆交通的便利增进了文化和技术的交流,葫芦工艺的发展融合各种不同的技术、不同地区的多种元素,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

  沙市米酒酿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刘泓腾说,现在做的米酒也是之前的伏汁酒,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因为他的太奶奶是做伏汁酒起家的,所以他传承了下来。

  刘泓腾介绍,酒曲是自己制作的,采用的是野生地竹草叶,这样制作米酒的最大优势就是在0添加的状态下可以存放半年时间,而且口感越放越甜。他一直坚持纯手工制作,保持了米酒的原汁原味,让大家能找回小时候的味道。

  荆州印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坤,从2000年开始向父亲张忠义学习篆刻和荆州印泥制作。他说,该非遗项目是以纯手工制作印泥,工艺繁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曾有人想过以机器代替手工,但效果都不理想。

  张坤介绍,手工制作的“西泠印泥”长期以来倍受书画家喜爱。因现代化进程的提速,该技艺后继乏人,荆州仅有少数艺人继续以此为营生。在张坤的努力下,传统荆州印泥制作技艺再次流光溢彩,2023年入选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