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2月11日
第A005版:理论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改革为民的三重逻辑解读

  □ 李方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这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为民情怀。深刻剖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性逻辑,对于推动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坚定践行者和维护者以及全面推进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意义。

  理论逻辑:秉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改革思想的人民立场

  社会主义改革思想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用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理论,其人民性的属性与特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石,为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指引。

  改革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列宁认为,只有与群众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改革和革命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将人民群众的想法和情绪作为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

  改革是推动人民实现全面解放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意味着,改革不仅仅是社会制度的变革,更是人民自我解放、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正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在社会进步中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机会。通过改革,打破束缚人民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公平、公正、开放的社会环境,使每个人都能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的整体进步作出贡献。

  “现实的个人”对于改革具有能动作用。改革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人类通过追求自身、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的过程。改革开始呈现的是个体的活动,如果个体得不到尊重,那么改革也将失去动力。

  改革必须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群众力量,通过“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形成上下一致的改革力量,并通过改革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

  历史逻辑:汲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的历史经验

  历史经验证明,在改革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对于通过改革创造新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多次运用“改革”这一概念,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成为“立志改革的人”,同时在改革内容和改革方向上,要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把握改革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必须将人民群众作为紧紧依靠的力量来推进改革,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将人民群众的态度作为判断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江泽民同志将改革的前途与命运和人心向背联系在一起,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胡锦涛同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改革与人民关系的思想,并结合新时期新状况做出了新论述,提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践要求。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手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现实逻辑:科学回应新时代新征程上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

  新时代新征程上,世情国情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既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又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终保持人民特性的现实基础。

  根植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需要。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其逻辑主线是顺应社会矛盾的演变。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挑战仍旧是发展中的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保持其人民性,意味着将人民的需求作为基准,以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目标,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现代化的国家治理应当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维护人民权益、守护人民幸福。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保持人民性,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将人民作为国家治理主体的必然要求,又是通过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

  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最大的政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始终与人民利益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连。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人民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取向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民性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作者单位:公安县委党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