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2月14日
第A001版:头版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市文旅局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护修复部:

赓续历史文脉 让文物“开口”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 伍丹 王章青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36名“文物医生”与一件件文物深情对话,用耐心和细心让一件件破损的文物得以“重生”,用双手赓续历史文脉。

  2月12日上午,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简牍修复室内,文物修复师贺巧云正坐在台灯下,手持软毛笔,小心翼翼地描洗着一枚简牍,进行着简牍修复的重要环节——清洗。

  简牍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载体,是过往文明最重要的实物佐证。贺巧云手中清洗的是荆州秦家咀楚墓出土的简牍,对待它如同对待婴儿一般,剥、挑、蘸,一遍遍细心清洗。“简牍清洗不能心急。下手太重,会破坏字迹;洗得太轻,又会使污染物残留,辨认不清字迹。”贺巧云说,清洗一枚长简有时候需要花上整整一天时间。

  除清洗外,简牍修复还需要进行整理、脱色、脱水、封护、包装等流程。一批简牍的修复完成,往往需要三、四年时间。荆州文保中心的简牍修复专家们就在这样循环往复的工作中,让全国18万枚竹木简牍“重见天日”。

  走进木漆器修复室,也是异常安静。文物专家们正一丝不苟地补胎、描漆,一旁的长桌上,整整齐齐地陈列着来自常州博物馆、河南考古所、江苏仪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全国各地的出土木漆器文物。经过修复,他们已幻彩重生,焕发出往日的神韵,用“复原”的身姿和繁复的纹饰向世人诉说着传统工艺的传承有序,阐释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木漆器刚送来时,往往都是糟朽、断裂甚至是破碎的。”荆州文保中心文物保护修复部副主任、楚式漆器修复技艺传承人杜可竹介绍,漆器修复需要经过清洗脱水、干燥矫形、胎骨修复、加固、彩绘等多道工艺,“最麻烦的就是‘还原’! 器物残缺处的修补,都是采用相同或接近的材料与工艺进行修复,按原器物成型技法进行补胎制胎,再按照传统工艺流程和技法进行髹漆、彩绘,使之达到‘修旧如旧’的效果。”

  (下转第2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