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2月14日
第A011版:文艺副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天河南水”润民心

  □ 陆剑

  “南水”啊,“南水”,你到哪里去? 十年来,你穿山越岭,一路北上,跨越千里,润泽沿线城市、乡村和亿万人民群众。可以说,首都人民喝的、用的每三杯水中,就有两杯是“南水”。

  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是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工程的宏伟构想和制定的世纪蓝图。

  从宏伟构想的提出与世纪蓝图的制定,到2002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并动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工作历经半个世纪。1958年,为破解水资源“北缺南丰”之困,10万建设者拉开了建设丹江口大坝的序幕。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固工程开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此时与丹江口大坝建设相距47年。

  思“水少”、想“可能”、谋“可以”,为的是人民。这张治水蓝图汇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智慧,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

  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我国中部地区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你看,东线: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输水到天津;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

  你看,中线: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李村附近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

  你看,西线: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工程,还可以向临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相机向黄河下游补水。

  南水北调工程宏大、复杂、艰巨,规模前所未有,难度世界罕见。数十万建设者奋战10余载,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40多万移民无私奉献。2014年12月12日,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一库丹江碧水,仿若巨龙蜿蜒北上,奏响了气势恢宏观的水润华章。

  10年来,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过767亿立方米,相当于5000多个西湖的水量,惠及沿线45座大中城市、1.85亿人,支撑了北方地区超过16万亿元的GDP增长。这个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宛如清水长廊,为沿线各地输送生命之源,为国家民族筑牢发展之基,正在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是啊,南水北调这条人工天河,是天上银汉,是地上福光,是流动之河,是润民之水,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