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2月15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千米大堤镌刻千年治水史

——荆江大堤生态承载力的生动见证

    荆江及荆江大堤航拍。(记者张梦瑶摄)

    万寿宝塔塔身陷于堤面以下7.29米。(记者 肖琦 摄)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红霞 通讯员 高琼

  新年伊始,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联合印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作为长江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荆江大堤荆州中心城区段的四处见证治水历史的地标全部纳入其中。

  荆江大堤见证了湖北千余年治水历史。千百年来,它从沙土之堤变成“钢铁之身”,经历了从“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到“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历史巨变。从这些巨变中,我们看到政府治水能力的不断跃升,看到长江大保护带来的美丽嬗变,看到流域生态承载能力的逐步增强,看到国运强大的历史足迹。

  如今,荆江大堤不仅是城市滨江公园、网红打卡地,还是长江水文化的重要展示阵地。

  肇于晋、拓于宋、成于明、固于今,这是荆江大堤的演变过程。

  这道历经1600多年的大堤,全长182.35公里,自古以来保卫江汉平原百姓家园,对荆楚粮仓至关重要。

  在荆州市沙市区荆江大堤1公里江段上,有多处见证治水历史的地标——万寿宝塔、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九八抗洪纪念碑……它们静静伫立在荆江北岸,镌刻着荆江水患变迁,见证岁月波澜。

  如今时代更迭,科技为荆江治水注入磅礴伟力。完备的防洪体系、先进的监测预警系统,让洪水不再肆意妄为。荆江正以蓬勃之姿,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故事。

  万寿宝塔 见证大堤长高7米多

  2月11日,细雨绵绵,江风刺骨,荆州长江大桥下的万寿园里,依然有游客进入参观万寿宝塔。

  万寿宝塔高40.76米,八面七层,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是荆州一处重要的古建筑,也是我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近500年历史,本是为嘉靖皇帝祈寿而建。在岁月洪流中,它成为荆江治水历史的无声见证者。

  与我国众多古塔不同,万寿宝塔因塔身陷于堤面以下7.29米,成为全国唯一一座“地下宝塔”。

  “宝塔见证了人类治理长江、修筑堤防的历史。”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直属分局副局长查武强介绍,宝塔深陷堤面以下,是由于荆江河段河床抬升,历朝历代大堤也随之不断人为加高加固所致。

  明朝时期,荆江两岸百姓饱受洪水侵扰。当时由于人口增长,人们不断在荆江沿岸开垦土地、定居生活,与水争地矛盾日益突出。为抵御洪水,百姓们开始自发修筑简易堤坝,但难以抵挡汹涌洪水。到了清朝,政府逐渐重视荆江防洪,组织实施大规模筑堤工程。据《荆州府志》记载,当时清朝政府多次对荆江大堤进行加固与延伸,“岁加修筑,累土为堤,以御水患”。无数百姓投身其中,他们用一筐筐泥土、一块块石头堆砌抵御洪水的希望。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河道蜿蜒曲折,历来是长江水患最严重的地方。史料记载,从东晋永和元年荆江大堤肇基,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1604年间荆江地区干支流堤防共有234年出现决溢灾害,于是荆江两岸有了“荆沙不怕刀兵动,只怕南柯一梦中”的民谣。

  自古治荆州必先治水,水患成为历史上荆州发展的掣肘。

  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 镌刻肩挑背扛的治水史诗

  离万寿宝塔不远处,荆江大堤上矗立着一座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乳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这座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新中国第一个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

  13米高的塔形花岗岩建筑物下方,有一幅用汉白玉雕琢而成的工农兵三人浮雕肖像。“扛锄头的妇女原型就是辛志英,松滋米积台镇人。”查武强介绍,1952年国家决定修建荆江分洪工程,保护荆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除调集10万解放军外,还动员20万民工共同参与工程建设。

  当年19岁的辛志英积极响应,并和乡亲们赶往荆江分洪工程南闸工地,把从黄山头炸出来的石头一一敲碎,运到南闸修筑堤坝。辛志英在工地创造出“鹞子翻身碎石法”,让碎石工效成倍提高,创造每天碎石1.38立方米的最高纪录,被誉为“荆江铁女”。

  1952年6月20日,荆江分洪工程胜利竣工。整个工程只用了75天,比预定计划提前半个月,创造了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同年9月,辛志英作为全国特等劳模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1954年,长江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荆江水位超过分洪区分洪水位。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果断决定首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3次开闸泄洪,确保荆江大堤及两岸人民群众安全。

  “30万工农兵肩挑背扛铸就荆江分洪工程,他们的功绩值得铭刻于共和国丰碑。”查武强感慨,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设施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实现从人海战术迈向机械化大规模作战。

  九八抗洪纪念碑 军民同心铸就时代脊梁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时光飞逝,这首写给1998年特大洪水中抗洪英雄们的颂歌《为了谁》,已传唱27年。

  1998年夏,超历史纪录的特大洪水袭击长江流域,荆江大堤成为长江抗洪主战场,8次洪峰汹涌而至。党和国家领导人坐镇湖北,指挥一场气壮山河的抗洪抢险斗争。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搏斗中,荆江沿线重点险段按每米1人配备,参加我省防汛的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多达9.5万人,高峰时上堤抗洪军民多达230万人。

  (下转第3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