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荆河戏是形成于荆州(沙市)的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具有600多年历史,曾流布盛广、兴盛一时,在荆沙一带流传至今,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好人开讲》栏目刊播了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顺珍的故事。
荆河戏历史悠久
荆河戏融合了高腔、昆腔、杂腔小调等多声腔剧种特色,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荆河戏盛行于长江中游的荆江两岸,以及湖南湘西澧水流域一带,最远甚至流传到广西、贵州等地。
荆州沙市在长江边,长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码头文化”十分兴盛,荆州境内仅一个沙市区就有71座码头,因此,荆河戏与码头,于老荆沙人而言,那是一抹乡愁,是离不开的“码头文化”,代表着一种荆沙情怀。
荆河戏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保存下来的有五百多出,其中包括整本戏四百五十多出,散折戏六十多出。这些剧目大多来源于元明杂剧传奇、章回小说、民间故事,如《百子图》《楚宫抚琴》《大回荆州》等。荆河戏表演大气直率,贴近生活和人物。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荆河戏的表演,讲究“内八块”“外八块”功夫。
万般阻碍难挡热爱
陈顺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荆州市三泰荆河戏剧团团长。80岁高龄的她,依然每天唱不离口,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风范。
陈顺珍的父亲王光耀曾为荆河戏围鼓班名生之一,陈顺珍自幼受父亲影响,学唱荆河戏,但父亲起初并不希望她走戏曲这条路。
陈顺珍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喜欢看戏,当时我父亲还不同意我去唱戏,他觉得这个业余剧团没有发展前途。”
尽管父亲反对,但十几岁的陈顺珍却倔强地坚持着自己的热爱。她每个星期六都偷偷去看戏,跟着老师父们学习,从跑龙套开始,一步步走上了荆河戏的舞台。
在常人眼中,大多数十几岁的小姑娘,都喜欢青衣、花旦额扮相和唱腔,但陈顺珍却是唱的“老生”。陈顺珍说:“我也不是想唱老生,我也想唱花旦唱青衣,但是小时的就在屋里乱喊乱唱,就把嗓子唱坏了,只能唱老生了。”
那时,陈顺珍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只要能学戏,唱什么都行! 她的坚持与热爱也慢慢感化了父亲,家人不再反对。但学戏的艰辛,何其艰难! 背剧本、练功、吊嗓子……陈顺珍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陈顺珍说:“我就是出差都把剧本带在手里,哪怕就在火车上也在看剧本,事情办完了回来又看剧本,反正跟这个剧种没有离开过,我就是热爱,就是喜欢唱。”
陈顺珍主攻老生,而78岁的荆河戏市级非遗传承人胡兴春主攻花旦,她的唱腔婉转悦耳。
胡兴春介绍:“青衣就是唱功多,花旦就是身法多,刀马旦就是打戏多,每一个行当它的看点不一样。陈老师在这个剧团里起到了一个领头羊的作用,我跟她合作40年了,她是一个称职优秀的荆河戏的传承人。”
做好荆河戏的传承发展
2010年,陈顺珍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尽管已是80岁高龄,可对发扬荆河戏仍念念不忘,发现条件好又愿意学荆河戏的好苗子,她总是倾囊相授、传承不止。
如今,陈顺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荆河戏的传承队伍中来。她和剧团的演员们一起,走进校园、送戏下乡,为荆河戏的传承发展奔走。
近年来,荆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专门成立了荆河戏传习所,添置各类设备,进行荆河戏专项档案整理,建立数据库,陈顺珍还和几位传承人一起做了抢救性记录工程,完成了《望儿楼》《火烧玉青观》等剧目的录制,在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帮助下,荆河戏也在稳定的复苏发展之中。
(记者 廖梦 范振宇)
编辑观点:
荆河戏作为荆楚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与情感。陈顺珍的故事令人动容,她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守护者。从她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对荆河戏的深情与坚守,也看到了这门古老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挣扎与希望。
荆河戏的传承,不仅需要技艺的延续,更需要情感的传递。传承人们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但仅靠个人的坚守远远不够。我们呼吁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让荆河戏不仅“活”在舞台上,更“活”在人们的心中。唯有如此,这门古老的艺术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