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2月20日
第A003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荆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做客《行风热线》,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防治空气和噪声污染 守护绿色家园

  2月19日,荆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世清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就当前我市声环境状况、空气质量以及污染防治等方面,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全市环境噪声总体质量较好

  关于我市声环境状况,陈世清介绍,2024年,全市各类功能区共监测416点次,昼间、夜间各208点次。各类功能区昼间达标205点次,占昼间监测点次的98.6%;夜间达标189点次,占夜间监测点次的90.9%,各类功能区噪声监测点位昼间达标率高于夜间,其中,公安、洪湖、监利夜间达标率有所上升。总体来看,全市区域环境噪声总体质量处于“较好”水平。其中,石首昼间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处于“好”水平,荆州城区处于“一般”水平,其余地区均处于“较好”水平。

  围绕噪声污染防治,市生态环境局通过明确噪声监管部门职责、依法划定声环境功能区、严格噪声源头管理、提升噪声监测能力、推动将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开展绿色护考落实管控责任等措施,确保噪声污染防治取得成效。

  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2024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为44.2微克/立方米,对比2023年同比下降5.6%,变化幅度全省排名第6;优良天数比例为78.7%,同比上升2.0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为4天,同比减少10天,变化幅度全省17市州排名第1。但总体来说,形势依然较为严峻,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全省排位仍较为靠后,‘五源’治理效果还不够好,秸秆禁烧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都将是我们今后开展工作的重要抓手。”陈世清介绍,去年,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力推进大气“五源共治”,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取得明显成效。

  多措并举改善空气质量

  为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陈世清表示,市生态环境局将会采取以下措施,提前防控、及时治理,确保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稳中有进。

  统筹谋划全年重点工作。紧盯“十四五”目标任务,针对当前工作问题短板,统筹谋划全年重点工作任务。以每2个月为一轮次,区分特殊季节、重点行业等关键点,组织开展锅炉淘汰及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露天烧烤油烟、工地扬尘及臭氧污染防治、秸秆禁烧防控、机动车检测维修闭环等6个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有序夯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基础。

  全力削峰减排管控内源。紧盯1-3月、11-12月秋冬季重要时间段,制定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措施,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安装在线设备,提高企业在线监测率。

  压实攻坚责任。推动建设市县(区)两级大气指挥部,健全完善调度督办体制,确保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同频共振。

  加强能力建设。加强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包括建筑和市政、工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安装、工业企业生产工艺升级、污染治理设施改造等重点工作,引导相关企业对标行业先进典范,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基础设施提质增效。积极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微型站、边界站等,对走航车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监测能力,购置执法检测装备,提升执法效能。

  编辑观点: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噪声让人难以静心,空气污染让人不敢深呼吸,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心情,更关乎每个人的健康。

  城市的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让宁静与清新成为生活的底色,让每一位市民都能享受到更健康、更舒适的城市生活。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