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彭蔚 宗璇 特约记者 夏自宇 通讯员 鲁萌 胡艺之
2月1日,农历正月初四,是李大爷(化名)康复出院的日子。离院前,他和老伴刘女士(化名)专程来到荆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四病区护士工作站,向春节期间对他们照顾有加的医护人员表达感谢。
突发心梗 黄金救援获“心”生
1月23日凌晨1时,71岁的李大爷在家中突发剧烈胸痛,老伴刘女士赶紧将其送至荆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10分钟内,急诊科完成心电图检查。监护仪显示,李大爷ST段显著抬高。20分钟后,李大爷的心肌钙检测报告也出来了。根据2项检查结果,李大爷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该院胸痛中心立即启动“极速救心”流程。心内科主任谢进紧急赶到急诊科,发现李大爷病情危重,于是召集心内导管室团队,将李大爷送入心内科导管室进行救治。冠脉造影显示,李大爷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谢进团队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并植入支架,挽救了患者生命。
老伴陪护 被发现亦有“心”病
1月24日清晨,心内科四病区护士长邱如辉在李大爷病床旁进行健康宣教时,敏锐地发现李大爷的妻子刘女士面色苍白、呼吸短促。
“阿姨,您最近是不是特别劳累?”面对护士长关切的询问,刘女士吐露隐忧,自己刚才听了关于冠心病和心梗的宣教,觉得自己也有类似症状,她近半年来爬楼梯时经常觉得胸闷,夜里有时候也会觉得胸痛,休息后有所好转,一直没有引起重视。
邱如辉立即联系科室值班医生为刘女士进行检查,初步诊断其为“不稳定心绞痛”,需住院治疗,安排在李大爷隔壁床位。
1月26日上午,刘女士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刘女士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出现70—90%弥漫性狭窄,随时可能发展为急性心梗。
心血管内科四病区主任胡沛医疗团队在与家属商议后,为刘女士实施了药物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1月28日,刘女士顺利康复。
“没想到,陪护竟救了自己一命!”刘女士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激动不已,李先生也连声感谢荆医心内科团队。
心梗抢救 记住两个“120”
“这对夫妻病例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胡沛说,“老两口共同生活几十年,口味较重,经常吃腌制品。李先生长期吸烟,致使刘女士也吸入了不少二手烟。”研究显示,具备这些共同生活习惯的夫妻,心血管共病风险比普通家庭高出4倍多。
据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人体心脏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一旦发生急性心梗,便是时间与生命的较量。它往往来势汹汹,黄金救治时间只有120分钟,极易导致猝死。
心梗来临前并非毫无征兆,典型症状是心绞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部,可放射至心前区、肩背部等,但很多时候症状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牙齿痛、喉咙痛、背痛、肩膀痛,部分老年人还可能出现恶心、想吐等类似胃炎的症状。
胡沛介绍,像刘女士这种上楼、快步行走、从事体力劳动等劳累情况下引发的心绞痛,称为劳力性心绞痛,因为在休息后有所缓解,容易被忽视。但对于频繁发作的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需要尽快到医院就诊,明确冠脉血管狭窄情况,酌情应用药物治疗或行支架植入治疗。
胡沛建议,夫妻中若有一方确诊冠心病,另一方应在3个月内完成心脏专项检查;调整饮食,清淡为主,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恢复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保证每天7至8小时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给心脏充分的休息时间;夜间突发胸痛,切忌自行驾车就医,应立即拨打120,并保持身体平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