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2月21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凝聚区域协同力 共绘发展新图景

——贯彻落实全市整体提升“七力”、建功“支点建设”推进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七

  □ 本报评论员

  在湖北“建成支点”的宏伟征程中,荆州既是地理中枢,更是战略纽带。省委赋予荆州“三个新跨越”使命,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区域协同力,如同棋盘上的“连环马”,唯有全域联动、多极支撑,方能破局突围、制胜未来。荆州当以“四轮驱动”之姿,激活“三大战略”势能,在协同中谋突破,在联动中求跨越,为“支点建设”注入强劲的“聚合动能”。

  战略协同,方能破茧成蝶。荆州之重,首在枢纽。西向融入宜荆荆都市圈,紧扣“八同”路径,推进“当枝松宜”百强县市聚合,打造世界级绿色化工产业集群;东向对接武汉都市圈,深化洪湖新滩经合区共建,以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为桥头堡,构建“研发在汉、制造在荆”产业新格局;南向携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推动荆岳高铁、宜常铁路联络线落地,加速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以“三向并进”之势,在区域协同中织密“发展网”,在跨省协作中架起“共赢桥”,为“支点建设”筑牢战略支撑。

  城区领跑,方能辐射全域。中心城区是协同发展的“火车头”。要以“首善之区”的担当,推动资源、权限、服务、平台“四个下沉”,加速古城焕新、新城崛起、大学城创新赋能。聚焦“内三城”与“外三城”联动,打造“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以产城融合聚人气,以职住平衡留人才。更需巩固创文创卫成果,让精致建设与精细管理成为城市标签,以“一城之光”照亮全域发展之路。

  强县兴镇,方能夯实根基。县域是协同发展的“压舱石”。要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优化教联体、医共体服务供给,培育“一县一特”根植性产业。实施“回归工程”,激活百万外出人员乡情纽带,推动人才、技术、项目“归巢”,打造江汉平原创业就业“首选地”。镇域经济更需“百舸争流”,破除“资源贫乏论”,以精神区位突破要素制约,用镇域“繁星点点”,托举全域“星河璀璨”。

  乡村振兴,方能补齐短板。城乡协同的短板在乡村,潜力亦在乡村。要围绕“六大体系”,筑牢产业、建设、治理“三根支柱”。做强优质稻米、淡水渔业等产业链,擦亮“荆州味道”区域公用品牌,让“江汉粮仓”变身“富民金仓”。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彻底甩掉“脏乱差”帽子。同步加快洪湖实验室建设,借力长江大学科创资源,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极”。乡村振兴,既需“硬件”提质,更需“软件”升级,让和美乡村成为荆州协同发展的底色。

  区域协同力,是荆州破局关键棋,更是建功“支点建设”必答题。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战略协同中谋全局,在城乡联动中抓落实,以“千帆竞发”之势,以全域协同之笔,绘就中部崛起的壮美画卷,为“建成支点”贡献荆州力量!

  整体提升战略支撑力、创新策源力、产业竞争力、开放辐射力、生态承载力、文化影响力、区域协同力,是发展目标,也是发展手段。新征程上,我们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的新使命新定位,胸怀“国之大者”、“省之要事”,找准方向坐标,谋定后动、谋定快动,持续打好“四大会战”,做到高效率、快节奏、扎实干、有作为,确保定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努力在“支点建设”中担起荆州之责、激发荆州之能、砥砺荆州之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