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对机关11名中层正职干部进行轮岗交流,选派3名年轻干部到国家发展改革委跟班学习、宜荆荆都市圈联合办挂职锻炼,到驻点招商一线蹲苗历练,使年轻干部经历更丰富、阅历更完整、能力更扎实;
建立每周重点工作成果通报机制,在“荆州发改”微信公众号开设“发改工作大家谈”等专栏,展示机关年轻党员干部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认识,以及推动全市发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体会建议,让年轻干部拔节生长、行稳致远。
激活支部战斗力——
西行“巧借盐”落地80亿元项目
2024年11月7日,湖北光大管道公司总经理王刚带着一面锦旗驱车到市发改委,专程兑现不久前在省级节能评审会上许下的诺言。他要面谢的是该委干部刘敦航,该同志在服务光大管道项目中率先提出购买绿证破解能耗瓶颈,保障了项目顺利取得能评批复。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2022年,湖北民腾意欲在荆投资建设废盐综合利用年产60万吨氯碱项目,但全市废盐资源已经用尽,难题困扰项目专班人员近半年。“这个总投资80亿元项目一度前景黯淡”。
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市发改委创新设立项目建设作战部,以具体项目为单位,抽调相关支部党员组成党员先锋突击队,啃硬骨头、打攻坚战。
面对废盐资源短缺难题,刘敦航组建党员团队,制定了一份西行秘密“借盐”计划,瞄准三大化工园区产废盐企业,挨个拜访、洽谈废盐购销协议。
从10月到12月,记不清遭遇多少次闭门不纳、客套谢客……历时3个月的耐心谈判,废盐量从2万吨、10万吨,最终“借盐”92万吨。2022年12月,该项目能评顺利获批,正在加快建设步伐。
把支部力量放在改革发展主业上,把党员智慧用在破解难题中。市发改委坚持“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鲜明导向,大力推动“六有六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形成了“党建+规划与区域”“党建+运行与投资”“党建+产业发展”“党建+社会事务”等支部工作法,机关第四党支部获评市直机关首届“红旗党支部”。
聚焦重大项目“三率两量”抓调度,创新建立“红黄绿”挂牌管理制度、领导包保联系制度和“五个重大”“红旗奖”“蜗牛榜”等制度,推动重大项目快开快建、紧抓快干。
深入开展“局长走流程”活动,持续打造审批流程最优、审批时限最快、审批满意度最高的“三个之最”窗口,2022年以来,市发改委审批窗口连续3年获评“红旗窗口”。
锤炼严实作风——
季度述评逼出“拼抢实”状态
“坚持项目引领,一切围绕项目转、紧盯项目干。”这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杨元洪每日工作的真实写照。
杨元洪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类项目策划书、进度报表和数据分析图,手机不时响起,一边接听项目方咨询电话,一边快速浏览电脑上刚更新的项目动态。
年初,梳理完成支撑点、增长点、异动点、衰减点等清单,制定稳增长、强科技、壮产业、防风险、惠民生“五张清单”,每月坚持运行分析、调度复盘分析……杨元洪既是运行与投资工作联动组组长,更是机关第二党支部书记,这些工作都是他们的必答题。
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张青松说,没有过硬的作风,就当不了“服务先锋”,更谈不上“高效发改”。
为确保机关高效运行,市发改委党组将机关29个科室按工作属性整合为6个工作联动组,实行分组运行、协作联动。同时,组织开展“季度述评”活动,工作组长(支部书记)讲党务、亮业务、推先进。2023年以来,先后评选4个红旗组室和9名发改先锋,运行与投资工作联动组连续四夺“红旗组室”,2人次获评“发改先锋”。
“事争一流、唯旗是夺”成为党员干部的行动自觉,“比学赶超、创先争优”在机关蔚然成风。近年来,该委共有18名干部和10个科室受到市委表彰奖励,3个科室获市直单位“十优科室”殊荣。
锤炼“严实”作风,“严”字当先。围绕教育铸廉,上好党性教育“初心课”、警示教育“廉政课”、纪律教育“专题课”、红色教育“主题课”;坚持制度固廉,抓好对全委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有力有效保障了各项重点工作和重大活动落地落实。
2021年至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6.2%、19.6%、10.1%、8.5%,连续四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方阵;2024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总量稳居全省第四;“十四五”以来,争取上级无偿资金200.3亿元,其中国债资金126.94亿元、中省预算内资金73.36亿元。
这些数据,是市发改委党员干部们汗水和智慧浇灌的果实。他们以“高效发改、服务先锋”为笔,绘就荆州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