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2月25日
齐白石的“争”与不争  从平凡中萃取诗意  欢迎来到充满故事的博物馆  一曲公安派的文学赞歌  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  无标题
第A006版:书香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一曲公安派的文学赞歌

——简评《白苏斋类集前言》

  □余大中

  钱伯城先生为《白苏斋类集》所作前言,不仅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更是一曲为公安派文学主张摇旗呐喊的赞歌。前言以袁宗道及其《白苏斋类集》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历史地位以及袁氏兄弟与李贽之间的思想渊源,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晚明文学思潮的生动画卷。

  创作背景:晚明文坛的复古与革新

  前言开篇即点明袁宗道所处的时代背景——晚明。这是一个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坛充斥着复古模拟之风的时代。以李梦阳、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前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将模拟古人作为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导致文坛陈陈相因,缺乏生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的公安派高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旗帜,掀起了一场文学革新运动。

  主要内容: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与历史地位

  前言以袁宗道为线索,串联起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和历史地位。首先介绍了袁宗道的生平事迹,突出其早慧的天才和科举仕途的顺遂,为后文论述其文学成就奠定基础。在公安三袁中,他作为长兄,有着独特的地位。接着,重点分析了袁宗道的《论文》上下篇,指出其反对模拟、提倡独创的核心观点,并将其与袁宏道的文学主张进行比较,强调兄弟二人“枹鼓相应”,共同推动了公安派文学运动的发展。在当时文坛上,这种反对模拟、提倡独创的主张,是对权威的大胆挑战,预示着新文学风气的兴起。且从袁宗道《答陶石篑》中可知,他的立论早于袁宏道。作为公安派的先驱,他率先举起反对王李模拟之风的旗帜,其开创之功不可磨灭。

  前言深入探讨了袁氏三兄弟与李贽之间的思想渊源。李贽对传统的批判、出儒入佛的新颖见解,启迪了袁宗道的思路。袁宗道在禅学方面受教于李贽,其对禅学的沉迷,本质上是对儒学的不满与对心性解脱的追求,这种思想反映在文学上,便是要求摆脱束缚、恢复个性、反对雷同与模拟。

  前言还提及袁宗道在世事见识方面的独到之处。如李贽《藏书》刻成时,袁宗道预言“祸在是矣”,其预言很快应验,这表明袁宗道对现实社会的看法更为圆通实际。他对当世人才的议论,以及针对时事的诗句,都显示出他对世事的通达,并非只懂文学的书生。

  同时,前言也客观地评价了袁宗道的文学成就,认为其虽不及两位弟弟,其诗文带有馆阁气,缺少中郎那样“荡涤摹拟涂泽之病”的功力,但也有自身特色。他的诗文温雅,有一种雍容和平的气度,且与中郎、小修一样求新创新,不袭陈言。姚士麟评其诗文着眼“新”字,称其“情情新来,笔笔新赴”“提人新情,换人新眼”。

  写作特点:史料翔实,结构清晰,文笔流畅

  钱伯城先生的前言具有以下写作特点:一是史料翔实,论证严密。前言大量引用原始文献,如袁宗道的《论文》、袁宏道的《叙小修诗》、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等,并对其进行细致分析,使论证过程严谨可信。二是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按照袁宗道的生平、文学主张、思想渊源、世事见识以及文学成就的顺序,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袁宗道形象。三是文笔流畅,语言生动。前言简洁明快,论述深入浅出,即使对晚明文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综上所述,钱伯城先生的《白苏斋类集》前言,不仅为我们了解袁宗道和公安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更让我们感受到文学革新精神的永恒价值。在当今社会,文学创作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诱惑,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展现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