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2月26日
以金融之笔绘就“四大会战”新图景  金融活水润藕乡 低洼田变“聚宝盆”  金融“血脉” 从“换芯”走向“焕新”  织就生态金融网 共绘发展新画卷  金融“薪火”破解种业“芯片”融资难  共挚强县支点 共创美好未来
第A004版:专题报道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监利农商银行:

金融“血脉” 从“换芯”走向“焕新”

    监利农商银行全力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

  在“中国小龙虾第一县”监利市的万亩稻田间,传感器实时回传土壤数据,无人机穿梭喷洒生物药剂,智慧大屏上跳动的曲线勾勒出农业现代化的“数字基因”。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里,一场金融与科技共舞的“芯”变革正悄然发生——监利农商银行以资金为“血”,以科技为“脉”,激活传统农业的“智慧心脏”。

  破土——30万“金融芯”催生规模种植

  2018年,乡村教师毕利霞转型“新农人”时,创立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却因资金短缺困守500亩试验田。监利农商银行黄歇支行带着“三农服务专班”,3天发放30万元首笔信用贷。“这笔钱像一粒‘金种子’,让合作社土地流转扩至2000亩,亩产提升15%。”毕利霞回忆。资金注入后,合作社首台插秧机开进农田,机械化种植替代“面朝黄土”的传统模式,为现代农业埋下第一颗“科技芯”。

  强链——千万资金锻造“数字引擎”

  随着合作社向产业链纵深拓展,监利农商银行以“码商e贷+农担贷”组合拳持续供能。1200万元信贷资金流向34台智能农机、日产50吨的数控加工线,建成从育秧到加工的数字化闭环。“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增收。”合作社技术员展示着智慧平台:烘干塔根据湿度自动调节温度,加工线依市场数据调整产品结构。至2024年,万亩基地通过绿色认证,“监利大米”品牌溢价达30%,带动300农户户均年增收2万元。

  焕新——冻雨中崛起的“智慧芯”

  2024年初的极端天气灾害,让36个大棚坍塌、200亩作物绝收。监利农商银行党委书记王中华携专班连夜勘察,500万元“救灾快贷”迅速到位,不仅修复设施,更推动建设500亩智慧农田,物联网设备监测墒情,无人植保机集群作业,灾后生产效率反升30%。“灾害催生了‘数字护盾’。”毕利霞指着田垄间的传感器说,“现在湿度超限自动报警,虫情监测精度达95%,这才是现代农业的‘芯’防线。”

  飞跃——金融科技双螺旋赋能未来

  在2025年政银企对接会上,监利农商银行向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授信1000万元,支持建设数字化育秧工厂和稻米肽提取生产线。“银行把产业链痛点变成服务亮点,真正发挥了支点作用。”毕利霞说。

  监利农商银行的智慧大屏上,12亿元县域涉农授信数据与万亩稻田生长曲线同频共振——37家省级示范社、50个物联网基地、超2万农户受益。在这场金融与农业的“双向奔赴”中,一笔笔信贷转为振兴能量,当冷链车满载“监利大米”驶向全国时,这片沃土上的“芯”脉动,正擂响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