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安县狮子口镇金龙闸渡口的渡船上,他风雨无阻,做了43年摆渡人。在松西河上,他用自己平凡而伟大的坚守,搭建起了一座安全与温暖的桥梁。近日,《好人开讲》栏目刊播了摆渡人熊克权的故事。
在公安县狮子口镇金龙闸渡口,有一艘往来于松西河两岸的渡船,承载着两岸居民的日常出行,船上有位热情和蔼的摆渡人,他就是熊克权,今年63岁。
熊克权从小便与渡船结下不解之缘——他的父亲也是一名摆渡人。20岁那年,刚刚毕业的他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职业选择,在众多可能性中,他最终决定追随父亲的脚步。
在熊克权的印象中,最初的渡船还是简陋的木船。渐渐地,木船被铁船取代,如今更是升级为现代化的车客渡船。
渡船在变,熊克权忙碌的身影从未改变。每天天没亮,他就来到渡口,仔细检查船只状况,迎接两岸等候的乘客和车辆。
“每天要开五六十个回合,不管人多人少,哪怕是一个人,我也要把他送过去。”熊克权说。
金龙闸渡口所在的松西河宽约500米,如果走公路,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绕行几十公里,但从金龙闸渡口过河,只需要短短几分钟。
数十年来,坐船过河一直是两岸居民出行的重要方式。
熊克权的渡船收取一定费用:每人2元,摩托车5元,小汽车20元。他说:“适当收费是为了保障船只正常运行,钱收多收少其实无所谓,但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
熊克权还有一位搭档,叫陈仁全,两人不仅是配合默契的工作伙伴,生活中还是亲家。他们在渡船上分工明确,共同保障着每一次航行的安全。
在渡船上,熊克权不仅是摆渡人,更是乘客们的贴心朋友。他熟悉每一位常客,大家提起他,也总是赞不绝口。
摆渡工作除了要细心之外,还需应对各种挑战:夏季暴雨频繁,水流湍急,增加了航行难度;冬季寒风凛冽,在露天的船舱内,手脚常常被冻得麻木。
但对这些辛苦,熊克权早已习惯。他说:“渡船工作辛苦是很正常的,你只要把自己保护好,把船上的人保护好就行了。”
43年来,熊克权默默守护着家乡的河流和过河的人们,在小小的渡口见证着时代的不断变迁。
寒来暑往,无论风吹日晒、刮风下雨,除了极端恶劣天气,熊克权都坚守在渡口。他的儿子也已通过培训拿到船员证,随时准备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保障两岸人民的安全顺畅出行。
(记者 廖梦 范振宇)
编辑观点:
松西河静静流淌,见证着摆渡人的故事。63岁的熊克权,与河为伴,以船为家,每天穿行在河面为乡亲们摆渡。没想到,这一干,就是43年。哪怕是一个人过河,他也摆渡,钱多钱少无所谓。在乡亲们的眼里,他就是“灵魂摆渡人”。他风雨无阻,默默守护着家乡的河流和居民的平安出行。
熊克权和这膄来来回回的渡船,如同一座“水上桥梁”,串联起当地人的生活和情感。只要乡亲们需要,船就不会停,继续守护一江两岸温情岁月。只要有人愿当摆渡人,它就会持续见证时代的变迁和坚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