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3月06日
第A003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监控平台植入“数字基因” 龙门吊装上“科技大脑”

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南岸锚碇沉井下沉工程进入冲刺阶段

    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南岸锚碇沉井下沉施工现场。

  本报讯(记者陈孝伍 卢艳 通讯员范鹏)3月4日,随着智能取土系统的调试和验收完成,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建设、中国铁建大桥局承建的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南岸锚碇沉井进入第二阶段下沉(不排水法下沉),锚碇沉井下沉工程进入冲刺阶段。

  南岸锚碇沉井属于国内超大型的陆地沉井,长76米、宽68米、高22米,重约29.6万吨。记者在沉井施工现场看到,25台橙红色的龙门吊群如同钢铁舞者,在工作人员操控下,搭配吸泥管,在沉井上方灵活有力地调整高度后进行取土作业。“沉井下方的土体全部吸出后排到沉淀池,使沉井顺利下沉到设计位置。”项目施工管理部副部长王全坤介绍,龙门吊智能取土系统采用自动化路径规划,引入“深度+时间”双控策略,研发泥面高程测量技术,将数据反馈至沉井智能建造系统,通过自动拟合三维泥面高程模型,实时更新并提供精准的取土规划建议。

  此外,沉井下沉过程面临下沉速率及姿态控制难度大、受力情况复杂、结构安全风险高、纠偏难度大等重难点问题。项目建设团队与科研单位自主研发沉井智能建造系统,在沉井钢壳拼装及混凝土接高阶段,预先安装各种应力、姿态等监控元器件,对沉井施工中的水位变化、周边土体沉降、受力状态、空间姿态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在沉井四壁、作业核心区和智能龙门吊上架设多组实时监控摄像头,通过高速网络与智能监控平台实时反馈,构建分布式视觉感知网络,实现沉井下沉全过程可视、可测、可控。

  “沉井第二阶段下沉深度约为7.6米,下沉时间预计50天,这些智能化的运用,解决了取土的精度问题,节约了人力成本,并提升安全性能。”项目副总工兼施工管理部部长孙岗介绍,为保证沉井第二阶段顺利下沉,项目团队提前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对现场机械设备、人员安排、安全质量管控等进行全面部署。

  大桥南主塔,目前正紧张施工中。项目施工管理部科员曲臣相介绍,目前第13节塔柱的钢筋绑扎和模板安装已经报检完毕,准备开始进行混凝土浇筑,预计今年底完成塔柱封顶。

  截至目前,大桥主塔上下游均完成第12节段塔柱施工;沉井已下沉14.4米,剩余7.6米;引桥正进行承台及墩柱施工;公路预制梁场建设完成。

  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度双层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梁,大桥建成后对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完善长江经济带骨干路网结构,优化国家和湖北省高速公路网布局,助力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荆州跨江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