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3月07日
第A004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市殡仪馆相关负责人做客《行风热线》,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倡导移风易俗 树立殡葬新风

  在殡葬领域,移风易俗主要体现在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绿色低碳祭扫三个方面。3月6日,市殡仪馆馆长朱玉龙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围绕这些话题,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倡导文明节俭治丧、绿色低碳祭扫

  朱玉龙说,在传统殡葬习俗中,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十分普遍。这种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的风气,给群众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有的群众还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其举办的丧事活动,不仅加重了经济负担,更与新时代文明风尚格格不入。

  市殡仪馆倡导传承尊老、爱老、孝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弘扬尊重生命、厚养薄葬的文明理念。提倡生前尽孝,履行赡养义务,注重精神慰藉,老人健在时常回家看看,尽孝心、厚赡养,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亲人去世后,倡导丧事简办理念,做到厉行节约,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铺张浪费,以简约适度的方式办理仪式。控制治丧时间和丧葬规模,不举办演艺等时间长、排场大、花费多的丧事活动,不在出殡沿线使用高音喇叭、抛撒纸钱、燃放烟花爆竹,以简朴、环保的新习俗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同时,清明节将至,倡导市民采用鲜花祭扫、植树缅怀、网络追忆等文明环保的祭扫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减少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等陋习,营造绿色、文明的祭扫环境。市民可以用鲜花代替纸钱、鞭炮等传统祭祀物品,表达对逝者的缅怀之情。可以种植树木,以树代墓,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在线祭拜、献花、点烛,不仅方便快捷,还可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

  朱玉龙说,希望广大市民不在城乡道路、林地草坪等场所焚烧冥纸冥币、燃放烟花爆竹,可通过植一棵树、献一束花、分享一段祭文等方式,绿色文明祭扫,维护公共环境,消除火灾隐患。

  在节地生态安葬方面有哪些政策

  节地生态安葬,就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骨灰堂存放、壁葬、树葬、草坪葬、深埋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总结起来就是12个字——“占地小、碑卧倒、硬化少、绿化好”。

  “占地小”,即埋葬骨灰的单人墓、双人合葬墓的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鼓励建造占地面积低于0.5平方米的墓位;“碑卧倒”,是指新建墓位全部采用小型化、艺术化卧式碑,墓碑不超过墓位占地范围,面积不超过0.4平方米,提倡不立碑;“硬化少”,是指除必要的车辆通行道路外,人行通道、墓间道路不硬化,最大限度少用石材、水泥等材料;“绿化好”,是指不推山、少砍树,先建园、后建墓,尽量选用当地适生树种、花卉绿化美化园区环境。

  根据《荆州市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实施办法》,为激励引导群众对逝去的亲人采取节地生态安葬模式,中心城区对选择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和堂、塔、楼、墙格位存放等节地生态方式安葬逝者的,进行奖励补贴。符合条件的,丧事承办人可凭逝者火化证明、本人身份证、生态安葬所在的经营性公墓单位出具的购买合同,在市殡仪馆填写《荆州市节地生态安葬奖励补贴申请表》,领取500元节地生态安葬费奖励。

  目前在建的荆州市公益性骨灰堂暨万寿人文纪念园,就是我市为倡导节地生态安葬、加强公益性殡葬设施供给的具体措施。截至目前,墓穴建设已全部完成,公益性骨灰堂正在开展内部装饰装修工程施工,今年可投入使用。

  在移风易俗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市殡仪馆在推进移风易俗方面有下列具体举措:

  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栏、宣传册等方式,广泛宣传“厚葬不如厚养、孝道注重当下”的殡葬新理念,大力倡导文明节俭办丧,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

  二是倡导文明办丧。市殡仪馆取消了电子花圈,以鲜花花圈代替,既能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又能营造清新自然的氛围,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取消了“礼炮服务”,降低馆内噪声污染,并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治丧环境;为办丧群众提供免费电子香蜡,避免在灵堂内焚香,同时严禁焚烧冥纸冥币、严禁燃放烟花爆竹,营造干净卫生、文明环保的办丧环境。

  三是落实惠民政策。中心城区内的遗体接运费、移动冷棺3天内的遗体存放费、普通火化炉的遗体火化费、一年内的骨灰寄存费实行全免,对治丧期间开展封建迷信活动的取消减免资格,引导群众抵制铺张浪费、互相攀比、封建迷信的不良风气。

  四是打造祭祀平台。依托智慧殡葬系统建设,打造网络祭祀平台,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避免了传统祭祀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火灾隐患,让孝道以更便捷、环保的形式得以延续。目前系统正在调试试行中。

  编辑观点:

  殡葬工作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更是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项工作需要党员干部带头倡导厚养薄葬,文明节俭办丧事,树立时代风尚;带头火葬和生态安葬,保护生态环境;带头文明低碳祭扫,传承先进文化;带头宣传倡导殡葬改革,弘扬新风正气。

  祭祀在心不在形。殡葬工作也需要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大力支持。只有大家都树立文明节俭办丧、绿色低碳祭扫理念,清明节才能更“清朗”,我们才能真正推进移风易俗、共筑文明新风。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