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3月14日
第A007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荆楚植木志:

镌刻于年轮中的千年生态密码

  □ 张卫平

  当惊蛰的滚滚雷声,越过云梦古泽,江汉平原的广袤沃土,便在《楚辞》铺陈的盎然绿意里渐渐苏醒。三千年前,屈子行吟之地,“绿叶素华”的优美韵律,早已深深沁入楚人的血脉之中,幻化成章华台畔苍松那一圈圈的年轮,以及郢都烽火台边摇曳灌木的喃喃私语。

  在荆州这片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故土上,每一圈岁月镌刻的年轮,都是一部文明与自然对话的独特典籍,书写着往昔的故事。

  回溯历史深处,在河南贾湖遗址的古老陶罐里,八千年前的树轮标本静静凝固,那是初民对大自然葱郁生机最本真的叩问与探索。商周时期,青铜耒耜翻开楚地湿润的春泥,甲骨文中“桑”字那舒展的枝桠,在《诗经》“蚕月条桑”的悠悠吟唱里,悄然抽芽生长。

  荆州楚墓出土的战国《日书》简牍,清晰详实记录着“孟春栽木,仲春接枝”的物候规律,这正是《礼记》中“盛德在木”这一箴言在荆楚大地最生动的注脚,展现着古人对自然的尊崇与顺应。

  “琼毂错衡,英华假只。”《楚辞·大招》中的寥寥数语,揭示了楚人对优质木材近乎极致的执着追求。江陵楚墓出土的千年楠木棺椁,以及数以万计精美绝伦的木漆器,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幽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成书于南朝时期的《荆州记》,清晰记载了楚人营建宫室时“以楠为梁,以梓为柱”的讲究。

  楚灵王耗费巨资在潜江龙湾修筑章华台,考古发掘中,遗址里成排的松柏柱础赫然在目,经树轮测定,这些柱础距今已有2300年,与楚灵王在位时间完全契合。

  由此可见,章华台的修建,不经意间催生了“楚宫植柏”这一独特的宫廷营造范式。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春二月禁伐木”的律令,以及“伐木者必留萌蘖”的生态修复举措,与荆门包山楚简中“橘社受赋”的记载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中国最早的林业管理制度雏形。

  孙叔敖在芍陂堤岸“列树表道”的创新之举,更是让《史记》留下了“楚地水利冠九州”的由衷赞叹。

  楚武王冢前的封树古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演变,到了明清时期,已化作“官植碑记,民习清明”的生态公约。楚地特有的“封树”制度,在《水经注·沔水》中便能初见端倪:“楚武王冢,民谓之青陵,有松柏成林”,楚人墓葬植树的风尚,就这样绵延了三千多年,生生不息。

  屈原笔下“受命不迁”的橘树,在1992年公安牛车城遗址出土的西汉漆盘上得到了有力印证。漆盘上以橘树为原型的神树纹饰,跨越时空,与《楚辞·橘颂》展开了一场无声却深刻的对话。2013年随州出土的战国铜镜,背面铸刻着“嘉树生南国”的铭文,在荆楚大地衍生出一条独特而绚烂的文化脉络:马王堆汉墓的橘皮医方、宋玉《橘颂》的精神图腾、六朝“橘社”的经济实体,直至今日,荆楚大地依然传承着古老的嫁接古法,延续着这份文化的火种。楚墓漆器上的扶桑纹、汉墓壁画中的对称桑柳,这些宛如“立体的《山海经》”,默默诉说着楚人“前桑后柳,富贵长久”的生活哲学,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许。

  千百年来,从随州曾侯乙编钟纹饰里蜿蜒的藤蔓卷云,到长沙窑瓷瓶上栩栩如生的竹林七贤;自东晋襄阳名士“植松明志”的高雅风尚,至明清《荆州府志》记载的万木场官林。楚地人民将植树的智慧深深熔铸于青铜陶土之中,让生态意识随着编钟清脆的乐律,缓缓渗入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深处,成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1978年,荆州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日书》竹简里,用朱砂醒目写着“正月,立木于南门”,与《史记·楚世家》里“楚地多山林”的记载相互印证,勾勒出彼时楚地的生态风貌。而从章华台遗址出土的战国陶水管上,“楩楠豫章”的工匠铭文清晰可辨。有专家指出,这或许是中国最早关于木材分类的珍贵记载,见证了古人对木材资源的认知与管理。

  荆州关帝庙前,乾隆年间栽植的银杏,至今依然每年用满树金黄的叶片,书写着《吕氏春秋》中“树木之节,以日其年”的古老预言。当年沙市关帝庙清代石碑上记载的“乾隆五十年重修殿宇,植银杏二株以镇山门”,完整保留了古代官方植树活动的文字记录。碑文末尾的植树者名录与功德碑并列,有力印证了清代官方将生态建设纳入地方治理体系的历史事实,展现了古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当春风轻柔吹皱云梦泽的澄澈碧水,荆州古城墙砖缝里的蕨类,依然遵循着楚简记载的古老物候,按时萌发。那些深嵌在郢都夯土层的梧桐籽,宛如先民留给未来的生态契约,静静等待着后人去解读与传承。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