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传荣
一天,荆州记忆馆的陈荆华打来电话问:您认识这两件老物件吗? 我一看,对此物件何止认识,还亲身使用过。他邀我写篇文章,我想这既可勾起健在老人的回忆,又可让年轻人多了解先辈的故事,当即应允。
此物件叫签笼,其结构为内“签”与外“笼”组合,外面木结构的笼是4根3cm见方,37cm高的立柱,顶端雕有八棱锤形。笼的每边宽23.5cm呈方形,分上下两层,最下层是底板,上中两层为空格架子形,共高31cm,每层各有20个格子孔(一边4格、一边5格)每孔插入5根签,一笼共有签100根。
签用南竹制作,称为竹签子,简称签子,签宽2·5cm,长37cm,其中签柄(手柄)长6cm,整笼的签柄刷有同一种颜色的油漆,其余部分涂刷桐油。红、黄、蓝、绿、黑等不同颜色的签柄,一眼就能分辨签是哪一笼的,不易混淆,便于使用中清点记数。
签笼的功能作用主要有两个:
第一,工人拿到签子相当于现在的“持签”上岗证。
江上船只未到前,不知道有多少货物需要多少个劳力,于是工人就坐在岸上码头边挨卯子(排队)等候着,拿到签子者就可干活了,当天一家老小的生活就有着落了,完工后结账。
第二,签子用于装卸搬运货物过程中的记数工具。
繁忙的沙市港那时货物转运量极大,记数如采用画正字的方法也会出错,用签子记数,省心、方便又准确。
搬运工人干的体力活,依次挨卯子排队一个接一个缓步前行,货物体积小时就用手接拿签子,如遇到货物较大或者用手托货换肩时,就把签子短暂地含在嘴上,有时也把签子别在裤腰上。
用签笼记数的方式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