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雪玲 通讯员 唐凯 袁媛
2024年,全市完成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183.1亿元、同比增长20.7%,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速,总量排名全省第3;其中高速公路完成109亿元,首破百亿大关。2022年来,我市每年都有1个百亿交通项目开工,目前共有在建百亿交通项目4个、总投资超500亿元,重点交通项目开工数、投资总量、完成量均为历史最好水平。综合交通投资在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超60%,成为稳定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基本盘”。
交通枢纽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和纽带,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其基础能级和开放辐射水平直接决定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程度。新的一年,市交通运输局如何以“大交通”支撑“大发展”,赋能我市产业经济开放辐射力显著提升?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专访了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平。
明确新定位 找准着力点 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
问:在建功“支点建设”中,以枢纽提能扩大开放辐射力是一项重要举措。对此,荆州交通明确了什么新定位?
答: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加快建设“轨道上的湖北、水运上的湖北、航线上的湖北”,以建设三个丝绸之路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在“支点建设”中,荆州是重要的战略支撑区域,要紧扣“增量、提质、互通”的发展思路,围绕通道、枢纽、网络、市场主体等方面,扬优势、补短板,大力实施交通枢纽能级提升战略,加快构建“三个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问:交通作为“先行官”,如何找准交通枢纽能级提升的着力点?
答:荆州拥有48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位于“长三角—成渝”主轴和“京津冀—粤港澳”主轴“十”字交叉区域,呼南高铁、二湛通道、浩吉铁路等国家级干线通道在此交汇,形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立体交通骨架,辐射半径覆盖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和粤港澳大湾区。凭借“黄金水道+战略通道+产业腹地”的多重优势,荆州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物流降本增效的关键承载地。2025年1月,我市成功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交通枢纽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正在加速向“亿吨大港、百万标箱、千亿产业”目标奋力冲刺。
我市交通系统将积极抢抓全省实施枢纽提能战略的重大机遇,主动融入全省陆海空“三个丝绸之路”建设大局,加快推进新一轮大通道建设,将全市交通发展整体战略向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目标奋力迈进,将综合体量和关键指标对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跨越赶超,切实推动交通物流降本增效,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全力打造长江中游“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
做强支点 畅通联运 筑牢开放前沿交通硬支撑
问:交通是经济的脉络。请问全市交通系统如何做强支点、畅通联运,筑牢新时期开放前沿交通硬支撑?
答:一是畅通大通道,实现与三个丝绸之路的高效衔接。以构建“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为核心,全面畅连“陆上、水上、空中丝绸之路”物流大通道,推动陆上大动脉加速联通、黄金水道释放“黄金效益”、空中走廊加速成型,实现“铁水联运无缝衔接、公空网络高效互补”,形成“西进川渝、南下东盟、东联沿海、北通欧亚”的开放新格局。
二是建设大枢纽,主动联通三个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通过水、陆、空三大枢纽立体联动,以江海联运驱动产业升级,以集群发展推动区域连接,以创新引领开辟低空经济新赛道,构建多式联运、产城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物流体系。
三是织密大网络,扩展三个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具体为拓展多式联运网,构建竞相发展格局;拓展物联信息网,构建“数实融合”生态;拓展国际物流网,构建跨境物流走廊。
四是培育大主体,夯实三个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依托“通道+枢纽+网络”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岸线优势、港口优势,推进物流、产业、贸易、服务、功能“五港”并建,即推动市场主体融合发展,加快运输物流港建设;推动临港产业特色集群,加快产业港建设;深挖多式联运增值效应,实现“贸易港”“服务港”双提升;加快外向型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功能港”扩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