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王思奇 高艳璇 尹志祥
近年来,荆州区全力建设“四好农村路”,精心打造张家山、菱角湖、丁家咀连湖旅游公路、王新线以及马山镇蔡桥村“彩色公路”,不仅完善了交通网络,更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劲动力。
“四好农村路”+生态游:
铺就绿色发展之路
在“四好农村路”建设过程中,荆州区始终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其中。
以张家山、菱角湖、丁家咀连湖旅游公路建设为例,施工团队充分考量地形地貌,巧妙规划路线,最大限度避让沿线自然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道路建成后,沿线栽种香樟等行道树,不仅为道路增添绿意,更充分发挥了遮阳降温、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作用。驾车行驶在公路上,一侧是碧波荡漾的湖水,另一侧是郁郁葱葱的山林,移步换景,让游客尽情领略乡村旖旎风光。
过去,这些景点虽各具特色,但因交通不便,游客稀少。连湖旅游公路的修建,成为当地发展的助推器。
“四好农村路”是返乡路,更是致富路。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荆州区将菱角湖湿地公园、太湖港旅游风景区、熊家冢等绿色旅游湿地生态景区和旅游景点一线串珠,在绿水蓝天间架起乡村振兴“桥梁”,更好开发利用沿线八岭山镇、马山镇、菱角湖管理区和川店镇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让各乡镇农、林产品从“难得走”到“走得好”,成为助推荆州区乡村振兴的“强心剂”。
“四好农村路”+农文旅:
激活全域旅游新动能
“四好农村路”宛如纽带,将荆州区丰富的文旅资源紧密串联,以荆当旅游公路为主干线,众多农村公路为支线,构筑起环形旅游网络。
荆当旅游公路的次干线王新线,路面通畅、村庄整洁,构成了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作为连接多个乡村的交通要道,在升级改造为“四好农村路”后,王新线为八岭山镇旅游景点,包括铜铃岗主题蔬菜公园、恒荣梅园、铜铃岗森林水世界、八岭国家森林公园等提供了便利的通行条件。
“周末,我们喜欢到八岭山恒荣梅园游玩。这边风景很好,交通也很方便,从沙市过来只需要二十多分钟。”来自沙市区的一名游客说道。
道路拓宽、路况改善,缩短了游客前往各乡村旅游景点的时间。仅八岭山镇,旅游旺季日均接待量在1万人次左右,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200万元,带动100多位村民就业。便捷的交通吸引了更多投资,乡村旅游项目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
依托乡村旅游,沿线村庄顺势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园,每到瓜果成熟季,游客们走进田间地头,体验采摘乐趣,感受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美好。
“四好农村路”+红研学:
铸牢精神传承之基
马山镇蔡桥村的“彩色公路”是“四好农村路”赋能红色旅游的生动典范。彩色路面与周边田园风光相互映衬,形成独特外观,充满艺术感和视觉冲击力,成为网红打卡点。
蔡桥村作为革命老区,自2016年起,荆州区就投入资金对入村道路进行提档升级,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如今,踏入蔡桥村,就可见庄严肃穆的湘鄂西(马山)革命老区雕塑,红色地标线与文化广场生动诉说着革命历史。
“这条‘四好农村路’以蔡桥革命烈士纪念园为主,连接国家级湿地公园、中美协写生基地、农产品交易接待中心等,形成特色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蔡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4年以来,到该村开展党日活动、研学旅游的达到14000余人次。村民自发办起农家乐,销售农产品,实现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发展双赢。
截至目前,荆州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006.346公里。其中,县道159.304公里、乡道598.532公里、村道1248.51公里。综合交通密度达2.06公里/平方公里,实现了建制村通等级路、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位居全市前列。自全区“四好农村路”建设启动以来,已完成创建里程657.489公里。
“四好农村路”打通了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让“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乡村美景呈现在大众眼前。荆州区借“四好农村路”东风,实现了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助力当地村民收入显著增加,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目前,荆州区已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为乡村旅游发展铺就了更加广阔的腾飞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