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高伦强)为响应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关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号召,沙市中学于2025年春季学期全面铺开“共生共创式”高效课堂改革,通过构建三级梯队帮扶机制、量化课堂评价体系等创新举措,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深度转型。
学校以“预·学·创·长”四环节为核心,建立专家、骨干、新秀三级联动机制,三级梯队协同攻坚破解学科育人难题——
专家领航。由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及新高考学科首席教师组成智库团队,开发学科核心素养课例模板。如化学学科将人工智能融入实验设计,构建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框架。
骨干传承。习坎名师、十佳青年教师通过公开课示范推广模板,并牵头开发“物理+工程思维”“历史+数字人文”等融合课程,形成多个可复制案例。
新秀锤炼。青年教师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比武、跨校联研等活动实践创新,近三年已有85%的新教师达到“优质课”标准,教改成果获省级奖项12项。
此外,2025年春季学期起,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开展“人人一节公开课”行动,教研组从学习参与度(发言频次、小组协作效率)、思维活跃度(高阶问题占比、创新观点数量)、生成成果质量(知识迁移率、实践应用价值)三大维度进行量化评估,每月发布《课堂效能诊断报告》,动态优化教学标准,以数据驱动课堂革命,构建素养评价新范式。
该校还确立“以研促改、以赛促能、以评促优”长效机制,保障改革纵深发展。年度立项校本课题30多项,连年举办“习坎杯”教学能力大赛,建立教师发展积分制,将课堂改革成效与职称评聘、骨干遴选直接挂钩。
“教育不是流水线加工,而是师生共生的创造过程。”沙市中学副校长潘磊表示,学校将持续聚焦“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标,预计2026年建成覆盖全学科的“共生课堂”资源平台,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沙中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