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3月24日
第A001版:头版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以特色之弦拨动乡村振兴的“山水知音”

    3月22日上午,“知音石首 遇见桃花”2025石首桃花山旅游季启动暨长江江豚苑、天鹅洲麋鹿苑开园仪式在石首市桃花山镇举行。(记者 潘路 肖琦 摄)

  □ 本报评论员 曹歌

  3月22日,以“知音石首 遇见桃花”为主题的2025石首桃花山旅游季启动,用“生态+文化+产业”的创新组合为乡村振兴打了个样儿——不是每个地方都要种桃花,但每个地方都要找到自己的“特色配方”。

  过去,许多地方搞旅游节庆,总逃不过“开幕热闹、闭门冷清”的怪圈。石首却把一场桃花盛宴做成了“全年生意”:长江江豚和麋鹿保护基地的常态化开放,让游客春夏秋冬都能感受生态之美;“知音文化”通过实景演出和非遗工坊,把伯牙子期的故事变成可触摸的体验;农家乐、黄桃酒、桃花酥等本地产业借势发展,形成“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良性循环。

  生态是底色,文化是灵魂,产业是动力,三者拧成一股绳,桃花就不再是“一次性风景”,而成了串联乡村振兴的主线。在荆州,类似的探索正在“开花结果”:洪湖靠着“亚洲最大莲藕基地”的招牌,把挖藕体验、湿地观鸟和红色研学相结合,让“接天莲叶”变成“真金白银”;监利作为“中国小龙虾第一县”,用龙虾节串联美食和文化,把水产品牌玩出了新花样;江陵依托万亩三湖黄桃延伸产业链,开发果酒、罐头等,尝试从“春天卖桃”升级为“四季生财”……江豚、麋鹿、莲藕、小龙虾、黄桃,都是土地馈赠的“独家资源”,这些地方把“单打一”变成“组合拳”,把“土特产”做成了“金招牌”,也用事实证明:乡村振兴不是搞“网红打卡”,而是要让每一处山水都讲出自己的故事,盲目学别人种花、养虾,不如低头看看自己脚下有什么。

  游客想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仿古街,也不是流水线式的“网红景点”,而是带着烟火气的真实生活。石首的民宿开在桃林边,老板会讲江豚的故事;洪湖的挖藕师傅能聊出半部湿地生态史;监利的小龙虾夜市里,年轻人边吃边讨论养殖技术;江陵黄桃的滋味里不仅有浩渺烟波,更有“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的美学圭臬……“接地气”的体验,才是留住人心的关键。

  乡村振兴,说到底要找到人和土地的连接点。石首、洪湖、监利、江陵本质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让生态资源、文化传统和现代产业自然融合。这就好比一首好曲子,既要有独特的音符,也要有和谐的编排。只有奏响自己的“山水知音”,乡村振兴的“大合唱”才会更加动人。

  桃花再美,看多了也会腻;套路再新,用滥了就是俗套。石首的经验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论述题”——答案就藏在每一片山水、每一段历史、每一份乡土人情里。少点“复制粘贴”,多点“量身定制”,乡村才能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家园。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