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3月28日
第A007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当代视角下的楚文化解构与重生(一)

  □ 老鱼

  编前

  楚文化,这一中华文明谱系中独具异彩的篇章,历经三千年岁月洗礼,依然以其瑰丽奇绝、兼容并蓄的特质震撼着当代人的心灵。“楚脉·鉴今之论道篇”将从十二个当代视角切入,以多维度的文化解构方法,重新审视楚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从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到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从浪漫奇诡的艺术表达到锐意进取的创新基因,我们将看到楚文化如何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如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这既是一次文化考古的深度挖掘,也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实验,更是一幅楚文化精神图谱的全景绘制。

  序章  楚文化的时空坐标与当代价值

  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中,楚文化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既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两大文明体系交融的产物,又是先秦时期南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系统。从地理空间看,楚文化以江汉平原为核心,鼎盛时期“西至巴蜀,东至大海,地方五千里”,形成了辐射广泛的文化圈;从时间维度看,楚文化历经西周初年立国至战国末年灭亡的八百年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巅峰,成为与中原文化并驾齐驱的重要文明形态。

  楚文化的当代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精神内核的“普适性”上。楚人从“土不过同”的蕞尔小邦发展为“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泱泱大国,其发展轨迹与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有惊人的相似性。楚文化中蕴含的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九死不悔的爱国情怀,都是当代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正如楚史专家张正明所言:“楚文化虽是星星之火,但却蕴含着燎原之势的实力”。

  楚文化的多元融合特质对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对话具有重要启示。楚人“抚有蛮夷,以属华夏”的发展策略,体现了高超的文化整合能力。考古资料显示,楚文化既保留了中原礼制的核心要素,如九鼎八簋的用器制度,又吸收了江汉土著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来自地中海东部的“蜻蜓眼”玻璃珠等西方文化元素,形成“不分此畛彼域”的开放格局。这种文化包容性恰是当代文明互鉴所需要的历史智慧。

  楚文化的艺术创造力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养分。从屈骚的瑰丽想象到庄文的汪洋恣肆,从漆器的绚丽纹饰到青铜器的奇诡造型,楚艺术表现出“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的独特美学品格。这种不拘一格、追新逐奇的艺术精神,对突破当代文化创作的思维定式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当代对楚文化的解读需要跳出传统史学框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多维透视法。本文将分别从创业、创新、开放、爱国、诚信、和谐、生态、技术、制度、艺术、哲学和当代转化等十二个维度,构建楚文化现代阐释体系。这种解读既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也是对文化基因的激活,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再发现。

  筚路蓝缕  创业精神的当代诠释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八个字浓缩了楚人艰苦创业的集体记忆,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源头。《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的这句楚人自述,生动描绘了早期楚君若敖、蚡冒驾着柴车、穿着破衣开辟荆山的场景。这种白手起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气质,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形成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楚人的创业历程始于“边缘逆袭”的生存困境。西周初年,楚人作为被中原王朝边缘化的族群,被迫迁徙至江汉之间的蛮荒之地。据《清华简·楚居》记载,楚先民经历了由中原到丹阳再到郢都的多次迁徙,在恶劣环境中求生存。这种“或在中国,或在蛮夷”的漂泊经历,锻造了楚人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当代视角下,楚人的迁徙史可被视为一部古代版的“逆境崛起”叙事,对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深刻启示。

  楚国的创业过程体现了“渐进积累”的发展智慧。从熊绎“辟在荆山”的艰难起步,到楚庄王“问鼎中原”的辉煌巅峰,楚国历经二十余代君主、数百年的持续奋斗。考古发现显示,楚国的疆域扩张与文化影响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春秋中期开始统一长江中游及淮河流域,战国时期进一步影响吴越、巴蜀地区。这种不急于求成、注重基础积累的发展模式,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历史注脚。

  楚人的创业精神还表现在“资源转化”的卓越能力上。江汉地区并非资源富集区,但楚人善于将有限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发现证明,楚人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将本地铜矿资源转化为军事与经济实力。楚国接纳鲁国赠送的三百名工匠,迅速提升手工业水平的故事,更展现了楚人重视人才、善用外脑的开放态度。这种资源整合思维对当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借鉴价值。

  从管理学视角看,楚国的崛起还体现了“领导力与团队精神”的完美结合。楚君多亲临战阵、身先士卒,如楚武王、楚文王等都体现了“将帅以身殉职”的精神。同时,楚国形成了“君臣一德、上下一心”的集体凝聚力,这在“筚路蓝缕”的艰苦环境中尤为珍贵。当代组织理论强调的“共启愿景”与“使众人行”的领导力原则,在楚国的历史实践中已有生动体现。

  楚文化的创业精神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获得了新的诠释维度。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与楚人“以启山林”的开拓勇气一脉相承;新时代的“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也可视为“筚路蓝缕”精神的现代延续。楚文化研究者郝孚逸指出:“艰苦创业、发愤兴邦,不管时代条件如何变化,这种精神都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重温和弘扬楚文化的创业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信、激发创新活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追新逐奇  创新基因的解码与传承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的这句千古名言,不仅是一个政治寓言,更是楚文化创新精神的绝佳写照。楚人在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构成中华文明创新图谱上璀璨篇章。从当代创新理论视角重新审视楚文化这一特质,不仅能发现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共鸣,更能为当代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文化基因层面的启示。

  楚文化的创新精神首先体现在“制度创新”方面。楚君熊通不顾周王室权威,自行称王,打破了周代“唯周王可称王”的政治禁忌,展现了挑战传统的勇气。更值得注意的是,楚国首创县制,在灭权国后设县治理,这一制度创新比秦国的县制实施更早。县制作为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设计,后来被历代王朝沿用并发展,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楚国的这一创新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为其扩张奠定了制度基础。

  楚国的“军事技术创新”同样令人瞩目。荆州博物馆藏的“连发弩”可以连续发射十箭,展现了楚人在武器研发方面的超前思维。李白诗句“连弩射海鱼”所指即为这种楚式武器。考古发现的楚墓中兵器种类繁多、制作精良,反映了楚国尚武传统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从当代科技史视角看,楚国的军事技术创新体现了“需求拉动”与“技术推动”的双重机制,军事竞争压力催生了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增强了军事实力,形成良性循环。

  在“文化艺术”领域,楚人的创新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屈原创造的楚辞体,打破《诗经》四言体的传统格局,开创中国文学新纪元。后人评价其作品“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准确捕捉楚辞颠覆传统的创新特质。庄周的散文同样以“奇诡莫测,变化无穷,气势浩荡,意象峥嵘”的风格,突破先秦散文的常规表达。这种艺术创新不是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精神自由的外化表现,对当代艺术创作打破思维定式具有启示意义。

  楚文化的创新基因还体现在“思想观念”的突破上。与中原文化强调“克己复礼”不同,楚文化表现出更多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特质。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突破传统天命观的束缚;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展现不囿于成见的独立思考。这种思想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在传承基础上的超越,体现了“温故而知新”的辩证智慧。

  从创新理论看,楚文化的创新呈现出鲜明的“系统性特征”。它不是零星的、偶然的突破,而是制度、技术、艺术、思想等多领域的协同创新。这种系统创新源于楚文化“不分此畛彼域”的开放性和“追新逐奇”的价值取向。楚人善于学习吴越地区的冶炼技术、中原地区的织造工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形成了“模仿—消化—创新”的完整链条。这种开放创新的模式,对当代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楚文化的创新精神在当代语境下获得了新的诠释空间。创新型国家建设不仅需要科技创新,更需要文化创新作为精神支撑。楚文化中蕴含的挑战权威的勇气、突破常规的思维、兼收并蓄的胸怀,都是当代创新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是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重拾楚人“一鸣惊人”的创新自信,弘扬“追新逐奇”的探索精神,对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特殊意义。楚文化研究者指出:“楚人大胆革新,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这一历史经验值得当代人深思。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