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3月28日
第A005版:健康周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减肥总失败?您可能没读懂身体的饥饿密码

  在追求健康减重的道路上,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饥饿感。饥饿感似乎是一种简单的生理需求,但其实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机制。那么,我们该如何辨别自己的饥饿感来自哪里,又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脑性饥饿

  大脑是食欲调节的中心。当血糖水平下降时,大脑会通过释放特定的激素(如饥饿素)来发出信号,促使我们进食。而在进食后,瘦素和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从而抑制食欲。然而,在现代生活中,由于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很多人容易出现调控食欲的激素失衡,进而导致食欲异常亢进。与此同时,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也会影响我们的食欲,使我们对食物产生渴望。如果这些信号失衡,也可能导致我们频繁感到饥饿,从而增加食物的摄入量。

  应对方法:规律饮食是关键。每天按时进食三餐,避免血糖大幅波动。选择高膳食纤维、高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燕麦、蔬菜、鸡胸肉和鱼虾等食物能提供持久的饱腹感。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时身体会将口渴误认为饥饿。此外,适当运动和充足睡眠有助于调节激素水平,减少饥饿感。

  胃肠型饥饿

  有些胃肠疾病,如胃溃疡或慢性胃炎,可能会使患者产生持续的饥饿感,尽管实际上他们的身体并不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了解自己的胃肠健康状况,及时就医,保持胃肠道健康是抑制食欲的重要一步。

  应对方法:如果怀疑是胃肠疾病导致的饥饿感,应及时就医检查,例如进行胃镜检查等。饮食上,应避免辛辣、油腻食物,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这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

  情绪性饥饿

  许多人在压力大、焦虑或抑郁时,容易通过进食来缓解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性饥饿。此时,食物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的满足,更成为情绪的寄托。

  应对方法:如果是情绪导致的饥饿,应尝试找出导致情绪的根源,如压力、焦虑或孤独等。找到替代行为来缓解情绪,如散步、听音乐、写日记或与朋友聊天。如果情绪问题较为严重,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来解决情绪性饥饿的问题。

  低基础代谢导致饥饿

  一些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低,身体消耗能量的能力较弱,即使摄入的食物量正常,也可能出现体重增加的现象。这部分人群在减肥时,可能会发现食欲控制更加困难,因为他们的身体习惯于储存能量,而非消耗能量。

  应对方法:增加身体活动是提高基础代谢率的有效方法,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并结合力量训练。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保证每晚7小时左右的高质量睡眠,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激素平衡,导致饥饿感增加。

  (来源:健康中国)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