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3月28日
喜看容城遍佳景  一曲秧歌动江汉  晚开的花  李忠树与他的敬老情结
第A011版:文学副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一曲秧歌动江汉

  □ 易飞

  说来惭愧,我从没想到过“非遗”和我的家乡监利市柘木乡能扯上什么关系。2007年某日,忽从媒体得知,本乡赖桥村的劳动号子《啰啰咚》成了省级非遗,当时我简直惊掉下巴,感觉有些不真实。那个蜗居在长江边与水患长年搏斗、不为人知的穷困乡村,竟有这么一个好东西? 我所在的池口村与赖桥村毗邻,小时候我也常在田间插秧,这种“插秧歌”时有耳闻,但并不成篇成调,演唱者也是随兴吟咏。于是找来相关报道细看。一年过后,《啰啰咚》竟成了国家级非遗。于是,我从质疑到求证,再从到接受到向外人宣传,作为家乡的一种文化品牌,我理所当然地为之骄傲,并一直琢磨着应该为它写点儿什么,否则有点“无颜见江东父老”。

  一拖又是数年,直到今年3月末,我因它事偶然回乡,直到见到《啰啰咚》背后的真正发掘者赖晓平先生,我心中的所有的疑团方烟消云散。

  所有的故事似乎都是从这位乡村医生的个人爱好开始的。

  赖先生是赖桥村人,1978年,他准备读高中,因父亲重病辍学在家务农。次年,其父病危,找左邻右舍及亲戚朋友凑足三百元后,转到长江对面的湖南省岳阳地区人民医院治疗。时任主治医师的谭仲斌见其一家老小哀哀无助,为其垫付了一千元押金后,亲自主刀手术。

  赖晓平的父亲病愈后不久,谭仲斌因骑自行车不小心摔成骨折。谭是外地人,在当地举目无亲,只好一纸电报发到赖桥村,赖父二话不说,连忙丢下农活带着赖晓平赶去岳阳护理。并在一个月后,将其接到家里住下,直到康复。

  患难之交结下的深情,让谭仲斌决定康复后带走赖晓平,“我要把他培养成一名赤脚医生”。就这样,谭仲斌把赖晓平带到了岳阳医院。经过三年刻苦学习,赖晓平于1981年通过省乡村医生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当上了乡村医生。此间,谭仲斌见赖晓平对地方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为全面提高他的文化素质,建议他自修大学语言相关课程,赖晓平从此打下了扎实的文字功底。

  小时候,赖晓平经常听到田野里传来长一声、短一声,高一声、低一声,一唱众和的悠扬歌声。他利用走村串户出诊的机会了解到,那首民歌是江汉平原世代相传的插秧时的劳动号子《啰啰咚》。他敏锐认识到,《啰啰咚》是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智慧创造的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如不及时挖掘整理,很快会失传,于是一头扎了进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赖晓平利用业余时间,经常帮他人插秧,请老人教唱。每年农闲时候,他把老歌手请到家里当教练,并安排他们晚餐。当时,全村人都不理解,很多村民冷嘲热讽,说赖医生“想出名想疯了”,他的老婆也极力反对,觉得他“发神经”。

  几年以后,赖晓平在村民中挑选了几个嗓音条件较好的农民作为传承对象,只要一有空闲,就把他们召集到自己屋前的一棵重阳古树下排练。村里的秧插到哪里,就让他们把插秧号子《啰啰咚》唱到哪里。这样一来二去,《啰啰咚》唱出了名,加上一些民间文学爱好者的传播,各级媒体开始报道。

  2006年,赖晓平带领本村7个农民歌手,前往武汉市,到扬子江音像出版社进行申遗录音。刚进录音棚时,在场的音乐专家们对几个素面朝天的农民都不看好,等到录音结束后,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方石给予了高度评价:“《啰啰咚》是带有山歌风味的水乡田歌,浓郁的方言接音传声,具有独特的江汉平原楚音楚调特色。”有了一批专家的肯定,2007年,《啰啰咚》被纳入省级非遗名录。2008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文化馆出于各种考虑,没有为赖晓平申报传承人资格。他作为义务挖掘整理者,却始终以一个传承人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并在十几年时间里投入仅有的财力,义务培养了多批农民传习人员。先后组织村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湖北电视台等重要媒体举办的文化展演活动。近年来,他还为当地两所小学培养了十多名小学生《啰啰咚》演唱歌手,并将他多年潜心挖掘的当地民歌资料整理成《楚水流韵》《荆南水乡歌谣集》等书籍。

  2021年3月20日,笔者来到赖晓平家中。急性子的赖晓平一个电话,四位《啰啰咚》的演唱者王斯斌(男,68岁)、陈凡珍(女,77岁)、蒋冬生(女,72岁)、王冬生(女,76岁),很快从毗邻的住户中走出家门,集合到那棵高大的重阳树下。在赖晓平的指挥下,四个人明确分工,王冬生打闹台,蒋冬生讲本,王斯斌发呜头声,陈凡珍接二声。刹那间,高亢嘹亮、错落有致、醇厚悠长、具有穿透力的声音,响彻在乡村上空。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感受家乡的插秧歌,被深深震撼,这些在田间地头涌动的劳动号子,像平原上起飞的群鸟,带着荆南水乡的特色与风情,扑楞楞飞向远方。

  《啰啰咚》的名气越来越大,价值不断得到认同。当地政府于2020年投资400万元,在该村兴建一座《啰啰咚》文化传承馆和一个占地面积2000平米的《啰啰咚》文化广场。另外,还将8间闲置的小学教室改建成农耕博物馆,分别展示古老的农耕农具和生产、生活工具等。馆内将陈列2000多件历代文物,布展工作由湖北省博物馆专家设计,年内有望向游客展出。

  远方的朋友,请到我的家乡来,聆听一曲动人的《啰啰咚》。这是纯朴醇厚的荆南古音,如饮监利粮酒。

  天籁悠悠,乡愁盈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