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4月01日
第A004版:专题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城乡融合加速度 乡村振兴跑出“幸福新赛道”

  □ 记者 佘海艳 通讯员 杜天 周健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荆州大地,唤醒了这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从碧波荡漾的洪湖水到稻浪滚滚的田野,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荆州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荆州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紧扣“五个振兴”,高质量编制《荆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件,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雕琢,突出抓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延链强链、科技赋能农业支撑、绿色低碳生态循环“四大工程”,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村改革创新,涓涓细流汇聚成海,为加快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和荆州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四链同构 三产融合锻造振兴"动力引擎"

  “加快推进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唯有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自觉在‘支点建设’中找方向、明坐标。”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从国表示,按照区域发展上快于、好于、优于、强于其他市州地区的目标,推动发展质效上向企业精深加工、一二三产融合、供应链平台建设、绿色高效转型;用工业化的理念来抓农业,以发展理念的升级推动农业生产、管理、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全面升级。

  洪湖肥沃的青岗泥土壤孕育出的莲藕别具一格,形状长且饱满,比一般莲藕淀粉含量更高,口感更加绵沙香甜。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于荷塘间,他们弯腰采挖莲藕,动作娴熟而轻快。每根莲藕都被仔细洗净,装进篮子,送往加工厂。通过引进先进保鲜技术和深加工设备,洪湖莲藕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备受欢迎,还远销海外,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洪湖莲藕 清甜可口”连续四年登陆央视,成为荆州农业品牌的典范。

  近年来,荆州市以强县工程为抓手,深入推进以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行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行动、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行动和以净美为重点的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等“四大行动”,大力推进“四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协同、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三产融合、三位一体”联动发展,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先后创建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乡镇4个(松滋市洈水镇、公安县埠河镇、江陵县熊河镇、监利市白螺镇),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42个。

  农文旅融合 点亮乡村新活力

  “帮我跟樱花拍张美照。”春日的荆州区八岭山镇,粉霞般的梅花与如雪的早樱花海交相辉映,游人穿梭于花径之间,用镜头记录下“诗与远方”。

  作为江汉平原乡村旅游“打卡”新地标,八岭山镇依托恒荣梅园、浅山森林美术园等生态景区,以“美丽经济”激活乡村振兴动能,通过土地流转、产业扶持等政策,盘活生态资源,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景观带。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200万元;各景区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致富新路。

  “旅游热”的背后,实则是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荆州累计培育水果采摘体验、农业生态观光、亲子体验等农文旅产业基地超过120个;先后打造石首市桃花山镇李花山村、荆州区八岭山镇铜岭岗村等多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每年乡村旅游突破700万人次,乡村休闲产业综合收入超700亿元。这些努力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乡村每个角落,不仅激发乡村无限活力,还吸引大量游客,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生态保护 守护绿水青山的卫士

  “生态修复不是修亭子、种草皮,而是重建自然循环。”石首市采取鸭蛙稻种植和生态修复工程,通过“修山、治水、增林、整田、净湖、复草、止沙”工程,将长江防护林建设、湿地修复与乡村振兴结合,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

  如今,排入石首天鹅洲保护区的污水和农残大大减少,当地生态环境明显变化,江豚种群年增10%,麋鹿数量达3800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卷羽鹈鹕首次现身;长江故道水质总磷含量下降30%,高等植物从230种增至321种。

  践行“两山”理论,牢牢根植生态低碳、绿色发展理念,荆州市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全面开展“清洁家园”“清渠洁岸”行动。持续打响一场场环保战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化肥农药减量提质增效、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专项治理行动。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引领,发动群众投工投劳87.47万人次,清理水塘1.33万口、沟渠1.36万条,改建农村户厕63900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7%,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改革驱动 唤醒乡村沉睡力量

  引育“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职称是认可,也是鞭策。政府提供了技术培训、专家服务和补贴,甚至给予荣誉,让我们有信心带动更多农民兄弟共同致富。”家住荆州区的卢其强,2024年获评农民高级农艺师。近年来,他频频与各级农业专家学习交流,将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带回家乡,在合作社农田中选试点种植成功后,再向农户广泛推广。如今,他带领的合作社,科学种植粮食3000多亩,亩产增收300多元,帮助110户社员发家致富,带领每户农民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

  荆州市通过实施企业兴乡、能人回乡、市民下乡的“三乡工程”,推动农村“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我们种的蔬菜品质好,根本不愁卖!”松滋市沙道观镇邵家铺村引进富美投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绍兴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运营,流转村集体土地160亩,建成了122个现代化蔬菜大棚基地。基地每年可带动农户增收2万元、村集体增收2万元,带动合作社增收200万元。

  “从大棚开始建设,我就在这里干活,种黄瓜、茄子、管理大棚,一天能挣130块钱,还能照顾家里,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村民李帮容对这份工作很满意。像她一样,许多村民都在基地找到了工作,实现了增收致富。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通过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紧密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过20万元的村近70%。这些措施如同一阵春风,唤醒沉睡的乡村力量,使荆州每一寸土地都充满希望。

  补齐短板 民生工程铺就"幸福快车道"

  “上学时打下了理论基础,现在又有卫生院的指导老师和村卫生室的‘师父’传授经验。能为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感觉自己实现了医学生的价值。”2024年6月,首批招录的定向培养毕业生吴生萌和其他3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沙市区锣场镇卫生院,开始在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临床实习。

  荆州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2024年全市基层卫生人才千人定向培养计划招生78人,并完成遴选乡镇卫生院骨干全科医生等多项培训。此外,荆州积极推进教联体建设迭代升级,全市建成各级各类教联体160个,义务教育融合型教联体占比达40%,教联体内教师交流达到11.8%,极大提高了教育质量和覆盖面。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改建农村公路1400余公里,农村自来水集中普及率达99.9%,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编织百姓幸福生活。

  荆州的乡村振兴之路,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的积极响应,也为助力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篇章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市农业农村局将始终秉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及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