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曹歌
春回大地,万紫千红。4月3日,荆州市二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148个亿元以上项目总投资519亿元,像一颗颗“种子”撒向荆州大地。项目涵盖产业、基建、
环保、民生等领域,是拉动经济的“强引擎”,更是荆州冲刺“5000亿”目标的底气。如何让这些“种子”尽快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真正转化为发展动能?关键要抓住“快”“准”“实”“严”四个字。
服务要“快”,让项目跑出“加速度”。项目落地,光有热情不够,还得有实招。政府要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简化审批流程,让“企业跑腿”变“政府代办”。领导干部直接包保项目,发扬“店小二”精神,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经营。政府甩开膀子干,企业才能“潇潇洒洒”地闯,促使项目尽快从图纸变成“真金白银”。荆州区“润千纺织”的苎麻面料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半年,靠的就是这种“随叫随到、无事不扰”的“保姆式”服务。
对接要“准”,让项目与产业“双向奔赴”。项目不是“面子工程”,要真正融入产业链。沙市区泰晟融和的空调零部件扩建项目,瞄准美的楼宇空调配套,投产后年产值可达4.5亿元。这说明,项目必须精准对接本地产业需求,形成“上下游联动”,才有前途,才能发展、形成双赢。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