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遵明 廖双来 周建春
编者按
春花烂漫,芳菲满园。3月27日至28日,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区)的近百家城市党媒记者,齐聚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尧治河村,参加由《城市党报研究》杂志社、中共尧治河村委员会主办,襄阳市融媒体中心、尧治河集团、太湖湾智库承办的全国城市党媒“‘两山’新画卷 幸福尧治河”新闻采风活动。
活动中,100余名党媒记者走进村庄、矿洞、博物馆,深入了解尧治河村在生态保护、产业转型、文化传承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解锁尧治河村“两山”实践幸福密码。
中国山区幸福村——尧治河村,曾经以矿业为支柱产业,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指引下,实现了从“辟山开矿”到“生态富民”的华丽转身,入选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该村现拥有3个国家级4A景区、10个文化博物馆、20余项国家级荣誉。202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到4.2亿元。
在绿水青山的环抱中,位于鄂西北山区的保康县尧治河村,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神农架和武当山两个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连接线上。
这个曾经依靠磷矿开发实现脱贫致富的小山村,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绘就出一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壮丽画卷,成为远近闻名的“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山区幸福村。
矿山修复 “伤疤”变“氧吧”的生态奇迹
3月11日傍晚,忙碌了一天的尧治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开林,独自来到他一直牵挂的老屋沟矿区最后一个生态修复点——洞藏酒文化广场。这里曾是一个拦渣坝,尘灰漫天、矿渣遍地。如今通过扩建广场、填土植绿,面貌焕然一新。
“每年植树节前后,开林书记都要独自巡山,这是他近20年来养成的习惯。”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姜兴武告诉记者。尧治河村为整治老屋沟矿区,历时近2年,投入1500余万元。100余亩的荒山上,如今栽满了红叶石楠、香樟、桂花等景观树,成为游客休闲观光、放松身心的理想之所。
为了让“两山”理念落地生根,尧治河村不仅3次修改《村民自治章程》,还先后关闭15个露天采矿点、8家矿粉厂,累计投入近3亿元,实施水土治理、植被恢复和植树造林,生态恢复率达96%。海拔1600米的戴家湾矿区,过去裸露的岩壁已被爬藤植物覆盖,如今负氧离子浓度已提升至每立方厘米2万个,吸引3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
从矿山到青山,尧治河人十年不辍,将“伤疤”变成了“氧吧”,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昔日的矿区如今已经成为集生态观光、运动休闲、避暑度假于一体的4A景区。
矿洞利用 地下长廊的绿色密码
在矿区变景区的探索中,尧治河人并未满足于矿山修复,而是将矿洞的绿色改造,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废弃多年的老屋沟矿区主矿洞,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神话故事大观——三界洞天景区。整个景区约18000平方米,用五彩斑斓的灯光与奇特的钟乳石、传说中的人物造型、植物和69个故事场景,将天上、地下和人间的神话故事串连成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幽访胜。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矿洞”还发展起了洞栽食用菌产业。这得益于孙开林在外地考察香菇种植时,受到的启发:“能不能在矿洞里面种香菇?”
随后,孙开林利用参加全国两会的机会,遍访专家学者。经专家论证和试种,尧治河村成功利用原来矿洞的恒温恒湿环境,大规模种植香菇等食用菌。2024年,该村十几个矿洞共种植150万棒食用菌,实现销售收入8000余万元,利润2600余万元。
除此之外,废弃矿洞还被改造成洞藏白酒基地,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洞藏白酒存储地。目前,尧治河村可利用的矿洞带约52公里,已经开发利用了近20公里。全部开发利用后,将形成集无公害食用菌和蔬菜种植加工、洞藏酒系列主题景区、文化休闲娱乐业态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群,年产值可达50亿元。
制度创新 青山绿水的硬核防线
从山上到山下,从洞外到洞内,从“生态环境”到“生态经济”,尧治河村围绕践行“两山”理念,严守生态红线,可谓下足了功夫。
今年正月十五刚过,尧治河村党委在“新春第一会”上,当众宣布了对春节期间包保环境卫生不力的3名党委班子成员、3家村属企业的处罚决定。
只有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的基础上开发矿产资源,最大限度地恢复和留住尧治河的绿色,让大矿区变成大景区,才能给子孙留活路。为确保生态环境不因开矿而遭到破坏,村党委先后三次修改《村民自治章程》。
第一次,把山林植被、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矿山修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提出“砍我一棵树、罚栽一片林”,用“钢铁般的纪律从严办矿,以强硬的措施保护环境”,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禁止砍伐采挖珍稀植物、中药材和买卖、占有珍稀动植物。
第二次,以矿区变景区、居民区变景区、山区变景区“三区”融合建设为依托,提出加强绿化美化,严禁农户散养家禽家畜,保持良好村容村貌,保持庭院洁净美观、居室整洁清新,圈、厨、厕清洁卫生。
第三次,遵循“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提出实施“三区(山区、矿区、居民区)三边(田边、路边、水边)三场(山场、广场、稻场)三房(厨房、客房、茅房)三园(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治理。倡导人人树立环保意识、参与环境建设、守护绿色家园。
“生态红线3.0”制度,还同步构建起了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全村累计设立30个生态管护岗,运用无人机巡护森林;推行“垃圾银行”制度,村民分类投放可兑换生活用品;建立野生动物救助站,近年成功放归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7只。这些举措使森林覆盖率回升至92%,负氧离子浓度达到世卫组织“空气清新”标准的5倍。
为了管长远、保常态、见长效,村党委一边严格执行“纪律红线”,一边推出“文化浸润”系列措施,致力于让守护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变成村民的习惯和自觉行动。覆盖全体村民的环境卫生协会、老年人协会、乡风文明协会、农家乐协会、非遗打火炮协会和文化大舞台等“十会一台”相继成立。
“村里领导经常讲,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涉及人的价值观念,没有局外人、旁观者。”在尧帝神峡经营农家乐的杨龙能、王定梅老两口深有感触。
文化铸魂 “一村十馆”的未来担当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这句话是孙开林的“深切感悟”,它直观明了地诠释了尧治河村的崛起与蜕变。
1988年,梨花山戴家湾矿区的一声炮响,正式宣告尧治河人从此告别了“吃救济粮、穿破衣裳”的穷日子。但十余年间,村里的沟沟壑壑聚集起了数十万方的废石、废渣。
在“两山”理念的启发和感召下,该村党委不仅十分注重村民的习惯养成,也特别重视在矿山、矿洞的生态修复中,将山水资源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2013年以来,该村先后投入5亿余元修复矿山、建设景点及配套设施。戴家湾矿区和老屋沟矿区得到彻底整治,60余万立方米废石、废渣被回填夯实,变成了磷矿博物馆、农耕博物馆、地质公园、日月广场、法治广场等场馆的地基……
如今,在尧治河村蜿蜒陡峭的旅游公路上行走,但凡路边能够看到开阔平坦的地方,就一定建有博物馆或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展示馆、休闲广场。
这些被称为“一村十馆”的文化工程,以及同步建成的4大谷26峡等70余处景观,擦亮了“村在园中、厂在绿中、房在花中、人在景中”的尧治河和美乡村品牌,弘扬和保护了优秀文化遗产,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有力推动了文旅融合与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两年来,尧治河旅游度假区每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团队130批次以上,带动周边农户增收1.2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5亿余元。2024年,旅游等第三产业产值已占尧治河村生产总值的30%。
“村里过去根本就没有几个识字的,可以说是文化的荒漠,如今却变成了一座文化的富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直关注尧治河发展的襄阳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文化襄阳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姜家林,对他们用微缩景观把百年党史融入尧治河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创举频频点赞。
结束采访时,记者站在建成不久的玻璃观景台上,俯瞰尧治河,矿山地质公园的工业遗迹与苍翠林海、生态家园和谐共生。脑海里回放着这样一组数字:202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万元,村集体纯收入达到4.2亿元……
尧治河这个深山小村,用行动证明,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枷锁,而是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其“生态修复+矿洞经济+文化活化+制度护航”的四维融合创新模式,为资源型地区践行“两山”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原载3月21日《襄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