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双胜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问题,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有哪些,建成后达到什么效果
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粮食产能提升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一平”(田块平整)、“两通”(通水、通路)、“三提”(提升地力、产量、效益)为基本标准,突出田、土、水、路、电等建设内容,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要达到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行、路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效果。
——田块整治。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等因素,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确定田块长度、宽度和方向,平整土地、科学调整农田地表坡降,以适应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需要。田块整治后,农田土地厚度达到60厘米以上,耕作层厚度达到20厘米以上。
——地力提升。采取掺黏、掺沙、施用土壤调理剂、施用有机肥及工程措施等,开展土壤质地以及酸化、潜育化耕地改良;通过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提升土壤肥力;采用深耕、深松等措施,改善土壤质地。经过改善后,土壤有机质含量达每公斤20克以上,土壤酸碱度在5.5—7.5之间,耕地质量等级提高0.5等以上。
——灌排设施。开展田间灌溉排水设施建设,有效衔接灌区骨干工程,合理改造和建设输配水渠(管、沟)道及渠系建筑物。因地制宜推广喷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配套田间小型水源工程。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有效降低田间滞涝风险。项目建成后,高标准农田内水稻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90%,旱作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75%。排水标准达到10年一遇,1至3日暴雨3至5日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田间道路。根据实际需要,优化田间道(机耕路)、生产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道路宽度,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错车道和掉头点等附属设施,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机耕路宽度3—6米,生产路宽度不超过3米,建成后平原区道路通达度100%,山地丘陵区道路通达度不小于90%。
——农田输配电。重点建设10千伏以下的输配线路、变压器、配电箱等。合理铺设低压配电线路,对现有的强弱电进行改造,为泵站、河道提水、农田排涝、喷微灌、水肥一体化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
目前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如何
近年来,我市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19年至2024年,共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任务306.91万亩,计划总投资53.39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7.32亿元、省级投资9.89亿元、县级配套6.18亿元。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高标准农田共793.12万亩,占全市常用耕地面积1039.08万亩的76.33%,占永久基本农田872万亩的90.95%,为粮食面积和总产稳步“双增”、进一步扛牢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进“江汉大米”品牌核心地建设、加快打造新时代江汉平原“鱼米之乡”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荆州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增加,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90亿斤以上。目前各地正在建设中的是2024年获批的23.1万亩高标准农田,预计入梅前可完成全部主体工程建设。2025年,市农业农村局将继续大力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目前已申报“两重”项目总建设面积33万亩、申报总投资9.7亿元。省厅已提前下达2025年建设任务7万亩、获补助资金1.68亿元。
编辑观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工程。近年来,我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面积和总产稳步“双增”、进一步扛牢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推进“江汉大米”品牌核心地建设、加快打造新时代江汉平原“鱼米之乡”作出了突出贡献。
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应持续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科技赋能管护升级、以机制创新巩固长效,筑牢“智慧良田”根基。同时,聚力节水增效、地力提升与产业融合,为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