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一个羽毛球运动的推广者。”沙市区羽毛球协会负责人汪少兰经常说,她将羽毛球视为人生的“第二春”,用17年的热爱和坚守,点燃了这座城市的运动激情。2025年,随着沙市区“羽冠摇篮”品牌建设的深入推进,汪少兰的身影愈加忙碌,她始终以行动诠释着“全民健身推广者”的使命。
运动达人从“篮球生”到羽毛球“痴”
“运动达人”是汪少兰的个人标签,也是她人生的真实写照。10岁与篮球结缘,19岁以体育特长生身份考学,毕业后成为中学体育教师,她的前半生似乎与羽毛球毫无交集。然而命运的转折总在不经意间降临。2007年,37岁的汪少兰偶然陪朋友到羽毛球馆训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羽毛球馆打球很舒适,还能精准控制运动量,简直是完美!”她笑称自己“一见羽毛球误终生”,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羽毛球。
对羽毛球的痴迷,让汪少兰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2010年,她考取羽毛球裁判资格,开始活跃于各级赛事。2019年,她牵头成立了沙市区羽毛球协会,旨在推动业余俱乐部联赛的常态化发展。2023年,她在全国中老年羽毛球赛女双项目中夺冠,排名中国羽协全民健身积分榜全国第18位。
赛事“大管家”细节之处见真章
2023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羽毛球邀请赛在荆州举行。汪少兰提前三个月便进入“备战状态”,协调场馆、制定规程、联系裁判……她说:“办赛如烹小鲜,细节决定成败。”针对业余选手易忽略比赛时间的问题,她要求裁判组每日在微信群同步赛程进度,“哪怕多提醒一句,也能避免选手因迟到而弃赛的遗憾”。
这种“换位思考”的理念,源于她多年的多重身份体验。曾经作为运动员,她因情绪失控被裁判警告;如今作为管理者,她格外重视赛场规范。她经常说:“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时间——这是赛事文明的底线。全民赛事不能只盯着竞技成绩,要让不同水平的人都能享受羽毛球的快乐。”在2025年沙市区“羽冠摇篮”先锋启幕秀中,她创新设置“蒙眼击球”“亲子擂台”等趣味环节,吸引大量群众参与。活动现场,一位父亲感慨:“孩子看完比赛就嚷着要学球,这种活动真正点燃了普通人的兴趣!”
以球会友编织全民健身的“沙市网络”
作为沙市区羽毛球协会的创始人,汪少兰始终将“推广羽毛球运动、传递体育精神”视为协会的使命。在她的带领下,协会一直坚持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坚持以推广、普及、提高羽毛球爱好者技能为根本,不断吸纳羽毛球爱好者加入他们的队伍。
“羽毛球是我们球友之间的‘社交货币’!”汪少兰的微信朋友圈里全是跟羽毛球有关的内容,她还有数十个羽毛球群,每天消息不断。她也经常带队赴外地参赛,赛后组织沙市球友团“走到哪打到哪”。
这种“以球会友”的模式,让沙市区羽毛球协会的会员数在三年内翻了两番,突破2000人。“现在沙市每个场馆或者俱乐部都有羽毛球群,周末约球比吃饭还热闹!”她笑着说。
育才传薪为“羽冠摇篮”夯实基础
“竞技体育需要金字塔尖的明星,但全民健身更需要牢固的塔基。”汪少兰深知,吉新鹏、谌龙等奥运冠军,王祉怡、郭振东等世界冠军的诞生,离不开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她推动协会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她自信地说:“看到孩子们在比赛中打出专业级扣杀,我就知道,下一个谌龙、王祉怡或许就在他们中间。”
刚刚结束的“我要上名城”暨沙市区“羽冠摇篮”业余俱乐部选拔赛中,随处可见她忙碌的身影。经过两天的激烈比拼,最终有12名选手脱颖而出,将代表沙市区参加2025年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赛。面对这份名单,汪少兰信心满满:“他们中有教师、公务员、个体户等,证明羽毛球早已突破职业界限,成了全民共享的生活方式。”
一生一事让体育精神永远“在场”
膝关节劳损、常年奔波导致的腰肌损伤……55岁的汪少兰坦言,身体已无法支撑高强度的比赛,但她从未想过离开羽毛球。她坦言:“打不动了,我就去当志愿者,只要还能为羽毛球做点事,人生就有价值。”今年“羽冠摇篮”启幕秀直播间,一位网友留言:“汪老师站在那儿,就像一团火,照亮了整个球场。”
提及未来,汪少兰的眼里闪着光:“‘羽冠摇篮’不仅要培养冠军,更要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我希望有一天,人们提到沙市,就会想到——这里是‘羽冠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