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以点带面、分步推进、整体提升。石首市健全基层应急保障体系,建成镇、村两级标准化应急物资储备库4个,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镇村落实的工作格局。当前,正按计划有序推广,确保应急服务驿站全覆盖。
平急结合应急处突“效率高”
平时,它是科普课堂、巡查基站、培训阵地;急时,它就是生命通道、救援枢纽、安全盾牌。这些集风险防控、应急处置、宣传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应急服务驿站,通过创新“平急结合”机制,将安全防线延伸至群众家门口。
去年10月,官田湖社区应急服务驿站应急小分队在日常巡逻中,发现几名小学生游“野泳”,立即将情况上报至驿站,并配合救生竿实施有效劝阻。而在御景龙湾小区,驿站“安全管家”通过常态化巡查,将某住户厨房火情扑灭在萌芽阶段。
这是官田湖社区应急服务驿站预警“叫应”机制带来的安全感。该驿站通过建立风险隐患“一张图”,畅通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叫应”直达网格责任人,并综合运用应急广播、短信微信、智能外呼、鸣锣吹哨、敲门入户等手段,及时传达到户到人。
“以前,远水救不了近火;现在,驿站就在家门口,隐患一冒头就会被盯上,安全感满满!”官田湖社区南岳新村居民孙女士对驿站建设赞不绝口。
家门口的应急服务驿站,还是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前沿阵地。
今年3月22日13时29分,桃花山镇九佛岗村突发山林火情。因起火点地处鄂湘交界的300米海拔陡坡,消防车无法抵达。桃花山镇森林防火指挥部迅速通过驿站系统紧急调度,20分钟内集结镇村两级灭火队。队员们利用森林消防泵建立输水带,配合油锯开辟隔离带,经过5小时鏖战,成功扑灭火源。为防止复燃,24名队员分三班彻夜值守,直至次日晨光初露。“若是以前,扑灭这样的跨界火情至少要延误半天。”参与处置的村党支部书记周维感慨道。
“过去,农村安全监管常面临人力、物资不足的困境。如今,驿站建成后,专业队伍和先进装备随时待命,真正实现‘救早、灭小’的目标。”指着应急救援物资仓库内整齐排列的风力灭火机、水枪、油锯、打火把、灭火器等专业设备,石首市桃花山镇应急办主任、应急服务驿站副站长袁道志满脸自豪地说。
针对有些地方地质灾害风险高,有些地方森林防火任务重,还有的地方防内涝需求较为迫切的实际情况,不同的驿站因地制宜配备了相应的救援装备,实现“一站存储、快速获取、迅速救援”功能,应急救援效率显著提速。
实战实训守护安全“效能强”
一个个基层驿站,正把应急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预防”。
清明前夕,石首市桃花山镇应急服务驿站联合桃花山林场、李花山村应急服务驿站,以一场森林防灭火应急演练拉开实战实训序幕。演练模拟突发火情,预警系统即时触发,监测人员快速上报,护林员与应急小分队3分钟内抵达现场,实施初期火势控制。现场指挥部统筹调度,灭火队伍携带风力灭火机、油锯等专业设备协同作战,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
这样的“硬核”实训,是石首市基层应急服务队伍的“必修课”。
“安全知识装进脑袋,应急技能长在身上。”石首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各驿站围绕辖区风险特点,定期开展灭火、救援、急救、逃生等实操培训,同时,创新“线上+线下”双轨培训模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应急知识“五进”(进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形成全民学习热潮。
针对基层干部群众风险识别、应急处置、紧急避险能力不足的痛点,石首市推出“订单式”“菜单式”培训:按需定制课程,覆盖全员性、普及性、基础性技能;建立常态化训练机制,推动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将应急知识转化为群众“肌肉记忆”,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必修课”常态化,应急技能全民覆盖。石首市整合护林员、地质灾害观察员等网格力量,构建“村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队伍+应急网格化系统”,组建应急抢险突击队,常态化开展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实操训练,推动应急预案从“纸面”走向“实战”。
2024年,石首市分批培训基层应急管理骨干170余人,邀请专家对200余名基层监测员进行业务指导,6支应急抢险突击队开展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各类实操训练20余次,举办各类宣教培训活动7期,受众达2000余人次。
“我们以实战实训为抓手,通过常态化培训、精准化赋能、网格化体系,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程可控的应急管理新格局,为基层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石首经验’。”石首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说。
不久的将来,一个个应急服务驿站将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织就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安全守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