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4月18日
第A007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当代视角下的楚文化解构与重生(五)

  □ 老鱼

  编前语

  本期《楚脉鉴今》溯洄千年,探寻楚文化中文学与哲思的双重光芒。屈子《离骚》,将个体生命的困顿淬炼成“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永恒追问;庄周以寓言载道,在“汪洋恣肆”的想象中叩问天地至理——楚人的笔墨,既是文学丰碑,亦是哲学觉醒。漆器纹饰的流动、青铜图腾的神秘,更以视觉语言诠释楚艺术“追奇逐新”的美学基因。

  老子“道法自然”的哲思,楚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智慧,庄子的自由精神,在工具理性膨胀的当下,启示着心灵突围的可能。楚人立于文明交汇处,以边缘视角熔铸批判与创造,其文学与哲学,皆非闭门造车,而是对生命、自然与文明的深邃回应。

  重审楚脉,不仅是回溯传统的荣光,更是叩问未来的路径——如何在数字时代延续诗性?如何在发展中守护自然?楚文化以其“破格”勇气与“融合”智慧,昭示答案:真正的创新,需扎根文化根脉,又向世界敞开怀抱。

  浮雕龙凤纹漆豆

  浮雕龙凤纹漆豆,战国,2000年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出土,通高24.4厘米,盘口径18.4厘米,底径17.2厘米。荆州博物馆藏。豆盘圆形浅腹,外腹直壁。圆形高柄,喇叭形衣座。全器外表浮雕龙、凤、蛇和卷云图案。龙、凤、蛇三者的身躯相互缠绕、穿插叠压。

  豆,古代用于盛放菜肴的器皿。通常由豆盘、豆柄和豆底组成,材质多为木胎,表面髹黑漆,并绘有复杂的纹样。楚文化中的漆木豆造型多样,浮雕龙凤纹豆是其中的精品。(供稿:张卫平;图源:荆州博物馆)

  屈原庄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中的这一名句,穿越两千余年时空,依然闪耀震撼人心的精神光芒。楚文化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其瑰丽奇绝的想象、深沉热烈的情感和自由奔放的形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座高峰。从当代文艺理论视角重审楚艺术的独特价值,不仅能深化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也能为当代艺术创新提供精神滋养和形式启示。楚国的文艺创作是一个包含诗歌、散文、音乐、美术等多元形式的丰富系统。

  楚辞作为诗歌艺术巅峰,开创了中国文学新传统。屈原创造的这种新诗体,突破《诗经》四言体的限制,句式参差灵活,大量使用方言词汇和神话意象,形成“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的独特风格。从文学史角度看,楚辞将个人情感表达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离骚》中的自我形象鲜明而强烈,开创中国抒情诗的新传统。特别是屈原将政治失意转化为艺术创造的生命实践,对当代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与个性表达具有启示意义。

  庄周散文展现了哲学与文学的完美融合。庄子文章“奇诡莫测,变化无穷,气势浩荡,意象峥嵘”,以寓言形式表达深刻哲学思想,实现理性与想象的统一。从美学视角看,庄文创造一种“汪洋恣肆”的审美范式,其夸张的比喻、跳跃的逻辑、恢弘的意境,打破常规思维限制。当代实验文学和哲学小说对传统叙事模式的突破,与庄文创新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呼应。庄子艺术思维特别值得关注:他不是用文学装饰哲学,而是在哲学思考中自然生发出文学性,这种思想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是文艺创作的至高境界。

  楚国的视觉艺术同样成就斐然。楚墓出土的漆器纹饰繁复华丽,色彩对比强烈;丝织品图案灵动流畅,充满动感;青铜器造型奇特,纹饰神秘。从艺术人类学角度看,楚艺术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运动感,与中原艺术的庄重肃穆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楚艺术中凤鸟图腾的演变,从早期写实到后期高度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展现了独特的造型语言发展轨迹。当代艺术创作对传统元素的现代转化,可以从楚艺术的这一发展经验中汲取智慧。

  楚国的文艺成就与其文化生态密切相关。楚文化中巫术传统的神秘想象滋养了艺术创造力;“不分此畛彼域”的开放态度促进了艺术风格的多元融合;对个体价值的某种程度认可为个性化表达提供了空间。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楚国的文艺不是孤立的审美活动,而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艺术与文化的整体性关系,对当代克服艺术碎片化、表面化倾向具有警示意义。

  楚国的文艺传统在当代语境下需要创造性转化。其形式语言需要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其精神内涵需要与时代关切相呼应。但楚艺术中追求创新、崇尚自由的核心价值,仍然是当代文艺发展的精神资源。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既保持文化根性又实现艺术创新,楚文化的经验提供了有益参考。将传统艺术元素进行现代诠释和再创造,保持其精神内核而更新其表现形式——这正是楚文艺现代转化的正确路径。

  文艺评论家指出,伟大的传统总是“传统的发明”。楚国的文艺成就之所以能跨越时空感动后人,正是因为体现了人类共同情感和精神追求。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屈原的爱国情怀、庄子的自由精神、楚艺术的想象活力,都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文艺创新的源泉。特别是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深入开掘楚文艺的美学资源,有助于形成既有民族特色又具世界意义的艺术表达。研究者评价楚辞“惊采绝艳,难与并能”,这种艺术独创性正是当代创作所需要的品质。

  铜人推磨

  铜人推磨,东汉,钟祥出土,荆州博物馆藏。人高28.5厘米,磨高13.5厘米。由人、磨、桶、磨担、支架四部分组成。铜人推磨流程表现完整,推磨状态栩

  栩如生。整器的造型,以汉代特有的古拙简明风格,展现了汉代劳动人民推磨加工面粉的劳动场景。(供稿:张卫平;图源:荆州博物馆)

  道法自然

  哲学思想的当代启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中的这一命题,不仅奠定了道家哲学理论基石,也体现了楚文化最深层的思维特质。在当代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精神异化等全球性问题的背景下,重审楚文化的哲学思想,既能发现古代智慧与现代思维的深刻共鸣,也能为构建人类新文明提供思想资源。楚国的哲学思考是一个包含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多维度的系统思想体系。

  老子的自然哲学提供了生态智慧的源头活水。他提出的“道法自然”原则,将自然视为最高法则,主张人类应当遵循而非征服自然。从生态哲学角度看,这一思想与当代深层生态学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都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内在价值。特别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不是消极不作为,而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妄为,这种“为无为”的辩证思维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在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老子的自然哲学为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哲学基础。

  楚文化的哲学思想表现出独特的辩证思维方式。老子强调“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庄子提出“齐物论”,看到差异中的统一性。从认识论角度看,楚哲学的辩证思维突破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提供了更为复杂的世界图景。当代系统科学强调的关联性、非线性等概念,与楚哲学的辩证思维有着内在一致性。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时,楚文化的辩证智慧可以提供方法论指导。

  楚国的哲学思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庄子主张“逍遥游”的精神自由,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超越世俗束缚;屈原虽身处政治逆境,仍坚持“独立不迁”的人格理想。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思想提供了应对人生困境的精神资源,与当代积极心理学强调的心理韧性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在压力增大的现代社会中,楚哲学的人生智慧有助于培育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楚文化的哲学特质与其历史处境密切相关。作为中原文化的边缘者,楚人既认同华夏文明又保持批判距离,这种双重身份促成了独特的哲学视角。从知识社会学角度看,楚哲学的批判性和创造性,部分源于这种“在而不属于”的边缘立场。当代跨文化研究也表明,边缘视角往往能产生更具原创性的思想,楚文化的经验印证了这一点。

  楚文化的哲学思想在当代需要创造性发展。传统的自然观需要与现代生态科学相结合;朴素的辩证思维需要升华为系统的思维方式;个人修养论需要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但楚哲学中尊重自然、辩证思考、追求自由的核心价值,仍然是构建当代思想体系的重要资源。特别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避免工具理性膨胀,楚文化的哲学智慧提供了平衡视角。

  哲学史研究显示,伟大思想总是超越时代局限的。楚国的哲学成就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依然鲜活,正是因为其触及了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在当代哲学建设中,老子的生态智慧、庄子的自由精神、屈原的人格理想,都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思想创新的源泉。特别是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背景下,深入开掘楚哲学的思维资源,有助于形成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普遍意义的哲学表达。研究者指出,老子的和谐理念“深刻影响了楚人的性格和治国理念”,这种哲学对文化的塑造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