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4月19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智慧农机助春耕 创新模式促丰收

荆州智慧农场涌动科技春潮

  □ 记者 陈叶 廖程帆 实习生 柳思羽

  眼下,正是春耕春管的关键时期,早稻育秧工作已进入尾声,插秧工作在热火朝天的进行。近日,监利市黄歇口镇兴华智慧农场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两台插秧机轰鸣着来回奔忙,正有序进行早稻插秧作业,轰鸣声过后,稻田地里株株翠绿的秧苗迅速成列成行,为希望的田野披上了绿色新衣,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农忙画卷。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对可持续农业实践的需求增加,智能化农业设备在荆州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兴华智慧农场,新的种植模式、智能化农机设备为春耕工作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

  “现在我们整片插秧、飞防、植保、收割都是采用智能技术,病虫害防治、灌溉也都是靠智能平台来提醒预警的。”智慧农村相关负责人说,目前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搭载北斗导航驾驶系统,无需专业机手操控,仅需1名放秧工人,机器便自动完成地块搜索、路径规划、转弯调头、秧爪精准启停等全流程作业,在节省人工的同时,也让水稻插秧作业变得更加智能、高效、轻松。

  作为全省首批水稻智慧农场,在这里能看到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智慧化程度不断攀升。目前,荆州已有7000多台北斗智能终端和2000多台套的辅助驾驶系统,还打造了7个无人智慧农场。

  在合作社的智慧大屏上,土壤墒情、气象预警、农机调度等数据实时显现,智慧农业在荆州农业生产上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荆州是粮油生产大市,水稻常年种植面积近700万亩,是湖北省规模最大的水稻集中产区。今年早稻计划播种47万亩、中稻计划播种594万亩左右,智慧农机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农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荆州农业相关部门立足水稻生产实际,依托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开展水稻智能化生产技术研究集成,支持监利、石首、江陵等县市一些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水稻智慧化生产探索,同时开展水稻品种源头创新,培育筛选适宜机械化生产的轻简高效优质水稻新品种,并通过开展水稻丰产高效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提升机械化生产作业质量和农机农艺生产适配性,确保智慧农机更好服务于农业生产。

  此外,荆州还开展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模式集成创新,以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开展虾稻、稻油、稻麦、再生稻等高效栽培模式以及鸭蛙稻、“稻再+”模式、稻虾鳖等特色模式集成推广,有效提升稻田生产效益,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

  “我们现在推广的精量直播技术,不仅解决了人工播撒出苗不均的相关问题,还能把肥料根据插秧机精量测深,施到秧苗底部,达到缓释肥的效果,使肥效更持久。”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荆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易苏丹说,“经过几年的试验之后,接下来,我们准备把技术环节等问题进行完善,制定相关标准,这个模式就可以进行大面积示范和推广了。”

  目前,荆州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再生稻、稻田综合种养等高效生产模式快速发展,以“稻虾连作”“稻禽协同”为主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已发展到230万亩左右,再生稻面积约90万亩左右。近年来,随着水稻新品种的大力推广,荆州水稻优质化率逐年上升,去年种植的水稻品种达优质稻国标三级以上的品种占比达80以上。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