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4月19日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天鹅洲江豚迎来年度健康体检

多维数据赋能长江生态保护

    科研人员正为江豚体检。

  测量颈围、体长,采集血液,B超检测……4月14日至15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科研团队对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豚开展年度健康普查。此次体检包括3头人工繁育的江豚和20余头长江故道野生江豚,其数据为优化江豚野化放归策略提供支撑。

  清晨,天鹅洲人工繁育平台3头江豚被打捞上岸,科研人员精准测量江豚颈围、体长,完成血液与皮肤样本采集。B超检测环节,专家通过实时影像仔细观察江豚内脏发育情况。在长江故道监测区域,科研团队采用“声学监测+无人机追踪+人工采样”的立体化模式,为故道内野生江豚进行体检。声呐设备定位江豚群体,无人机拍摄江豚体态特征。科研人员对主动浮出水面的江豚进行非接触式检测,完成皮肤黏液采样与体征测量。

  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所副研究员、博士郝玉江介绍,此次体检对人工繁育江豚与野生江豚同步进行,通过对比分析两类种群的生理指标,为优化迁地江豚野化放归策略、完善栖息地生态修复方案等提供依据。血液检测中的寄生虫抗体数据、皮肤样本的微生物群落分析,将直接服务于疾病防控体系建设。B超影像的对比研究,能直观反映江豚对故道生态环境的适应状况。

  作为长江江豚重要迁地保护基地,天鹅洲故道见证了江豚种群数量从5头增长到100余头的奇迹。据介绍,该基地已累计向外输出51头江豚,支持其他保护区种群建设,目前仍保留76头稳定种群。

  “江豚的健康状况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风向标。”郝玉江介绍,本次普查获取的生长发育、营养水平、免疫功能等数据,将纳入全国江豚健康数据库,与长江干流、鄱阳湖等区域监测数据形成联动,助力构建长江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模型。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对江豚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原载4月17日《湖北日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