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4月23日
第A003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市征保中心相关负责人做客《行风热线》,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保障房“扩容加码” 圆老百姓“安居梦”

  4月22日,市征保中心党支部委员、副主任蔡烈虎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围绕市中心城区保障房对应的人群、申请保障房需具备的条件、租赁补贴标准以及公共租赁住房租金的价格等问题,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我市公租房运营管理工作

  位列全省第一梯队

  目前,全市通过新建、改扩建、购买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累计共有35896套,其中,公租房21554套,保租房14342套。市本级保障性住房房源累计筹集13609套,其中,公租房6276套,保租房7333套。市本级筹集公租房6608套,已全部投入使用,2025年可筹集144套;城发集团筹集的保租房4704套,投入使用3064套,正在装修1102套,待装修538套;其它企业投资保租房2629套。历年累计公租房实物配租7700户,累计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7527户,共计9950万元。

  蔡烈虎介绍,我市住房保障职责主要是负责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家庭资格审查及后续管理、保障性住房的配租和租赁补贴的发放、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入住和公租房后期管理工作,并组织协调保障性住房小区的物业管理;负责组织实施由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房屋征收项目的征收与补偿工作,指导区房屋征收部门开展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负责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房源的收储和资产管理工作,对保障性住房进行配建;协同财政部门编制年度住房保障资金计划,对专项管理的住房保障资金使用、支出进行核算。

  “目前,我市公租房运营管理工作位列全省第一梯队。”蔡烈虎说。

  公租房与保租房各自保障不同人群

  荆州市中心城区保障房包括公租房以及保租房两种;公租房有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两种方式,保租房只有实物配租一种方式。

  实物配租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并按照规定标准收取租金。荆州市中心城区实物配租的保障性住房分为公租房与保租房两类。公租房保障对象为荆州市中心城区内的城市低收入(含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租房保障对象为中心城区从事公共服务的新市民、新青年以及新就业外来务工人员。

  货币补贴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向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由其自行承租住房。保障对象为荆州市中心城区内的城市低收入(含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申请保障房应具备哪些条件

  申请公租房需具备以下条件:申请人具有本市中心城区常住城镇户口且在本市常年居住,共同申请人与申请人之间具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者抚养关系;民政部门认定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在市中心城区内无自有住房,未承租国有直管公房和单位公有住房。

  申请保租房需具备以下条件:申请人在本市市内稳定在岗就业;在市中心城区内无自有住房,未承租国有直管公房和单位公有住房;在市中心城区三年内无房产交易记录;未承租国有直管公房、单位公有住房以及公租房。

  申请人才房需具备以下条件:组织部认定引进的“招硕引博”人才;在市、区两级事业单位就业,毕业未满10年的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在荆州中心城区创业,具有工商营业执照和纳税证明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市、区企业自主引进的具备中级职称及以上的高技能人才。

  租赁补贴与住房租金享受不同优惠政策

  据介绍,租赁补贴面积标准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每户总建筑面积不超过60平方米。补贴标准为低保家庭每月按人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4元补贴;低保边缘家庭和享受优待住房困难家庭每月按人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10元补贴;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城区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住房困难家庭人员、新就业无房职工住房困难家庭每月按人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7元补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5平方米家庭,每月按照应享受补贴面积减去现有面积的差额进行补贴,差额部分不足100元的,按100元发放。

  公共租赁住房按物价部门核定租金价格,实行差异化标准收取。最低生活保障(低保)家庭,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租金标准的20%收取;低收入家庭,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租金标准的50%收取;新就业职工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租金标准。

  编辑观点:

  荆州市通过“分层兜底”精准覆盖低收入家庭、新市民及人才群体,3.6万套保障性住房的规模化供给展现了民生托底力度。差异化补贴与租金政策兼顾公平与效率,尤其对低保家庭给予大力支持,凸显政策温度。公租房管理跻身全省第一梯队,印证了政府统筹能力。但保租房装修进度滞后、数据透明度不足等问题仍需警惕。

  建议进一步优化供需匹配,简化人才房申请流程,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此类“分层+精准”的保障模式,或可为中小城市破解住房难题提供样本。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