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曹歌
昨日,荆州召开专项会议,剑指干部队伍建设沉疴。如何把会议要求化作车间地头的实干身影,把文件上的淋漓墨迹变成百姓脸上的会心笑容,是荆州广大干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曾几何时,“加强队伍建设”的标语挂满机关走廊,“转变工作作风”的承诺响彻会议大厅,却仍有少数干部热衷于“打太极”“踢皮球”,遇到问题就躲,碰到矛盾就推;有些干部照本宣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有些干部表面热情,实则敷衍了事。这次会议剑指“四不为”顽疾,可谓庖丁解牛、切中肯綮。然良方易得,疗效难求。只有让干部真正走出“舒适区”,蹚进“深水区”,方显改革真章。
让提升见到实效,需要实打实的举措。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练兵场上才能锻造真本领。“练兵”,既需要雷霆手段,又需要“菩萨心肠”,既要引导和鼓励“跌倒者”重新起跑,积极投身荆州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又要激励“躺平者”坐起来动起来,自觉在一线磨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提升干部素质,本质上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它的成效不在领导的表扬,而在群众竖起的大拇指;它的价值不在总结报告的篇幅中,而在企业轻装前行的脚步里——办事群众不再战战兢兢,企业老板无需曲意逢迎,基层干部自觉挺直腰杆,便是对干部素质提升“六大行动”结果的最好检验。
干部素质提升行动,最怕“一阵风”。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很多好的部署开头轰轰烈烈,最后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就是部署停留在纸面上、汇报上,没有“硬账硬结”。因此,与其看干部写了多少心得体会,不如看他们办成了多少实事;与其听汇报讲得天花乱坠,不如让群众来打分评价——百姓的满意笑容多了,才是最动人的政绩报表。
荆州这场干部素质提升的“大戏”已经开场。如何打造“脱胎换骨”的经典之作? 答案,体现在每个干部沾满泥土的鞋底上,体现在每项惠企便民的政策里,体现在群众发自肺腑的赞叹中。这声赞叹,胜过所有华丽的汇报;这份认可,才是干部素质提升的最高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