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4月25日
第A003版:综合新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做客《行风热线》,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救”在身边传递温暖

  4月24日,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聂显涛做客《行风热线》直播间,围绕社会救助相关问题,与市民朋友在线交流。

  低保边缘家庭的救助措施

  依据省民政厅新出台的《湖北省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认定暂行办法》和市民政局新出台的《荆州市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认定实施办法》,低保边缘家庭是指持有本地户籍,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不符合低保、特困供养条件,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倍,且家庭财产状况符合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财产规定的家庭。

  申请认定低保边缘家庭的,按照低保家庭认定程序办理。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低保边缘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对符合条件的予以保留。发现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符合低保或特困供养条件的,会及时协助申办相关救助。

  针对低保边缘家庭,我市主要有以下救助帮扶措施:此类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根据本人申请,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申请临时救助时不再核对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属于第三类医疗救助对象,可按规定获得相应类别医疗救助;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符合条件的可申请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

  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的救助措施

  刚性支出困难家庭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未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且未被认定为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上年度当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4年荆州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87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092元);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财产状况规定;提出申请前十二个月内,共同生活家庭成员刚性支出总额原则上不低于家庭总收入。

  刚性支出主要是指提出申请前十二个月内的生活支出、医疗支出、教育支出、残疾保障支出等。

  申请认定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的,由一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作为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提交所有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有效身份证明,填写申请、授权及承诺书,提供相关刚性支出有效票据等,并配合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后有效期限一般不超过十二个月,自作出认定之日起计算。有效期满后,需要继续认定为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的,按照规定重新申请办理。前期已经提交且无变化的申请材料,不要求重复提交。

  针对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我市主要有如下救助帮扶措施: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给予一定额度的临时救助;纳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范围,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刚性支出困难家庭成员符合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条件的,按程序认定为因病致贫重病患者。

  今年社会救助政策有新变化

  今年,为进一步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规范临时救助制度实施,提升临时救助政策救急解难的制度效能,省民政厅出台《湖北省临时救助实施办法(试行)》,对临时救助的对象范围、救助标准、救助程序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增过渡型救助对象类型,根据困难情形将对象分为急难型救助对象、过渡型救助对象、支出型救助对象三类,便于认定救助对象。二是增设“一事一议”认定困难家庭的开放性条款,即对情况特殊且需要加大救助力度的对象,明确通过“一事一议”确定救助额度,尽可能覆盖到遭遇临时性、紧迫性基本生活困难的人群,确保救助实效。三是明确急难型临时救助金一次性发放,解决救急问题;首次提出过渡型、支出型临时救助金采取“一次审核、分阶段发放”给付,推进临时救助功能回归“保基本生活”的制度本源。

  同时,聂显涛介绍了新增的过渡型临时救助的申请范围和条件。过渡型救助对象主要是指因遭遇特殊困难,依靠家庭或自身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摆脱困境,且其他救助政策暂时无法覆盖,基本生活出现阶段性困难的个人。

  此外,聂显涛还介绍了临时救助的方式和标准。

  临时救助可采取发放救助金、实物和转介服务等救助方式。

  临时救助的标准需统筹考虑困难类型、困难影响程度等情况合理确定。

  急难型救助对象标准。根据急难程度及持续状况确定,人均救助金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月城市低保标准3倍以内。

  过渡性救助对象标准。根据实际困难情形及持续状况确定,人均救助金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月城市低保标准6倍以内,且年度内救助不超过1次。

  支出型救助对象标准。根据对象类别、支出情况和自救能力等分档确定。其中,纳入支出型临时救助范围的低保边缘家庭和防止返贫监测户、低保家庭、特困人员人均救助金额分别不超过当地当年城市低保月标准6倍、9倍、12倍。

  编辑观点:

  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安全网,社会救助工作发挥着雪中送炭的重要作用。这项制度直接关系困难群众的温饱冷暖,通过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已成为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切实为困难群体筑牢生活保障防线。

  全市各地各相关部门应持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精准落实落细各项救助政策、创新优化多样化救助服务,让救助网络既能兜住急难险重,又能传递制度善意,真正把民生保障的“最后一米”变成群众触摸幸福的“最近一米”。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