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4月27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潮玩趣游解锁荆州“新玩法”

  乡村游描绘假日游玩新图景

  “五一”假期,我市乡村游景点也因地制宜,推出形式多样的文旅产品,“上新”体验、丰富玩法。

  石首桃源小镇景区将推出《桃花源·蠡施恋梦》情景剧,非遗彩灯节、村K预热表演秀、湘鄂边广场舞巅峰秀等活动也将同期举办。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区将开展“红色传承·童趣嘉年华”主题活动,以海狮萌兔嘉年华和红色文艺轻骑兵演出两大活动为核心,带来“亲子互动+红色教育+生态体验”三位一体沉浸式文旅体验。洪湖悦兮半岛将举办“悦兮露营季”、浑水摸鱼挑战赛、亲子风筝绘画DIY、桑葚采摘等活动。纪南文旅区凤凰牧场设置了传统农具展示区,并新增侏罗纪恐龙展,展示20多种恐龙模型,打造震撼的视觉效果,将丰富游客体验感,助力我市乡村游升温。

  (上接第1版)

  此外,荆州海洋世界将举办美人鱼秀、人鱼公主NPC互动、美人鱼人脸绘等活动。松滋洈水景区将上演国潮街舞挑战赛、王者荣耀官方赛、说唱狂欢等,以“运动+电竞+音乐”为游客带来潮玩体验。

  (上接第1版)

  此后,涴市镇政府多次组织退捕渔民、农业主体和种植大户赴山东、浙江等地考察。每次归来,熊福林的小本子上都记满了新技术、新品种。如今,他的家庭农场已扩展到1300亩,建起智能化大棚,驾起农机,形成绿色循环产业链——鸡粪肥田种瓜果,废弃物变废为宝,农产品品质节节攀升。

  熊福林的转型,离不开大口村水环境的涅槃重生。

  “以前沟渠淤塞,旱涝不保收。”大口村党总支书记张志凌站在新修的生态渠旁介绍。大口村位于涴市镇最西端,三面环水,北跨南河大桥与百里洲相连,独特的区位将5.1平方公里的土地勾勒成水乡明珠,水环境治理对地方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该村通过清淤疏浚、生态护坡等工程,将“脏乱差”的沟渠变成“田成方、渠相连”的现代化农田网络。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白鹭回来了,庄稼也喝上了“放心水”。

  水清土沃反哺产业。2023年,熊福林新建5000平方米智能化育苗大棚,年育苗收入突破300万元,带动周边6000亩农田“旱涝保收”。更难得的是,他还办起“田间课堂”,免费传授嫁接技术。“在熊福林的带动下,村里涌现了6家经营主体,流转土地4000亩,解决百余户村民就业。村集体经济也扭亏为盈,预计2025年将突破30万元。”张志凌欣慰地说。

  59岁的农工队长许汝贤算了一笔账:自家20亩地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加上农场帮工约3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赤松茸+电商”书写生态答卷

  熊福林的名气渐显,涴市镇月堤村三峡移民刘建平找上了门。作为三峡移民,刘建平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当时,回乡创业的她正在寻找转型出路,敏锐地发现了防护林下种植赤松茸的商机。“这里简直就是赤松茸的‘五星级酒店’!”刘建平兴奋地说。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伙开发林下经济。

  熊福林与刘建平的合作很快取得显著成效。熊福林负责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刘建平则充分发挥早年积累的电商经验,并结合对林间环境的深刻理解,共同开创林下种植新模式。在防护林湿润阴凉的环境中,试种的20亩赤松茸长势格外喜人。更妙的是,种植过程中使用的稻壳、秸秆等养料分解后,又转化为防护林的优质肥料,由此形成“林菌共生”的良性生态循环。

  “你看这些杨树,比去年又粗了一圈。”刘建平轻抚着树干,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与此同时,熊福林也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农业经营方面的丰富经验,全力协助这位新伙伴开拓电商销售渠道。

  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很快显现成效。刘建平的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间里订单不断,赤松茸年销售额的70%来自电商。“现在,每天来打工的村民有近60人。”她抹去额头的汗水说。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探索出的“赤松茸+蔬菜”套种模式,让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熊福林也从中获得启发,在自己的农场尝试新的种植组合。

  长江大保护的“绿色辩证法”

  大口村的蜕变只是涴市镇坚定不移落实长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

  2018年至2024年,涴市镇在长江边拆除了15个砂石码头,复绿了8公里岸线;在重点区域打造“秸秆回收—赤松茸种植—有机肥还田”循环链。同时,在18个村居通过“村湾夜话”等形式,村民共谋治理方案,户厕改造、积分管理等举措得到顺利推进,矛盾化解率超过90%。

  曾经的涴米河污水横流,如今通过“田渠塘三级减污”,水质得到显著改善。涴市镇党委副书记周琼介绍,如今,涴米河沿岸的农田亩产收益提升40%,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15%,真正做到了“护一泓清水、富一方百姓”。

  夕阳西下,防护林的轮廓在余晖中愈发葱郁。刘建平正在直播带货,手机屏幕上的订单数字不断跳动。“今天又接了200多单,主要发往上海和杭州。”她笑着说。在福林农场,熊福林正在“田间课堂”传授嫁接技术,来自周边乡镇的30多位农户认真做着笔记。“我想把技术教给更多人,让大家一起富起来。”熊福林说。

  记者手记:从渔船到农机,从捕鱼网到育苗棚,从零散田地到现代化农场,大口村的变迁诠释了一个深刻道理: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时,绿水青山真的可以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大口村正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而熊福林、刘建平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着这片土地上的绿色传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