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5年04月30日
第A002版:荆州要闻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解码“生态共富方程式”

  (上接第1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垱村“傍”着好水,办起了酒厂,种起了果树,还吸引能人返乡兴办起多个专业合作社。

  唐兵是土生土长的双垱人,2013年,他返回家乡,投身于水稻种植事业。作为“归雁”的典型代表,他创办的荆州市邦富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实施机械化作业和订单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村民收益。合作社年营收达350余万元,带动150余名村民就业。

  近年来,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邦富农合作社开展起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

  “以前水稻施用复合肥,不仅价格高,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通过绿色种养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解决土壤板结问题,不仅能节约成本,还可以提高水稻品质,增加收益。”唐兵介绍,目前,合作社已配备30台粪污收集车,能提供粪污收集、运输、还田“一条龙”服务。2024年消纳粪污7600吨,还田5万余亩,为种植户节约化肥成本150万元。

  点“绿”成“金”,双垱村的产业升级一直在大步向前———

  品牌化突围。注册“脆冠梨”“双垱晚优米”等商标,脆冠梨年产值达100万元,紫糯烧酒日产量跃至800斤;

  全链条增值。引进市场主体,打造500亩四季果园和农旅综合体;

  农文旅融合。建设红色文化馆,年接待研学团队超3000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采摘园消费增长40%。

  治理创新:

  “村民共治”富美乡村

  从环境治理,到绿色种养殖,再到发展村级产业,双垱村的每一步,都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

  村内创新“善治积分+多元协同”机制,将环境整治、产业参与等12项行为量化积分,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打扫自家庭院能积分,提建议被采纳能加‘创新分’。”在“善治积分超市”,正兑换生活用品的村民周大姐说,“攒积分、比积分,让大家丢掉了坏习惯,形成好风尚。”

  “一户联一湾”机制架起了干群连心桥。党员定期走访联系户,2024年共商决事项32项,群众满意度达98.6%。通过“村民议事—集体决策—阳光公示”闭环管理,村里实现了“秸秆禁烧零火点、矛盾纠纷零上访”的目标,文明乡风润物无声。

  在双垱村,村集体每年将收益的30%投入民生,发展成果惠及“一老一小”。为223名老人购买意外险,为46户脱贫户送“清凉包”;建成18.9公里水泥路、120盏太阳能路灯,自来水、卫生厕所全覆盖;连续三年举办“百家宴”,村民共烹团年饭,共享发展成果。

  夕阳西下,太湖港泛起金色涟漪。从“负债村”到“双国字”,双垱村以生态绿铺就共富路,酒香四溢、瓜果飘香、生态宜居、环境更美,一幅“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百姓富”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走进双垱村,扑面而来的是酒香与果香交织的气息。这个曾经负债累累的村庄,如今以“水”为笔,紫糯烧酒酿出致富甘醇,脆冠梨结出生态甜蜜,绿色循环农业滋养沃土……村民眼里有光,不再沉溺茶馆消磨时光,而是用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

  双垱村的蜕变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激活的内生动力,是新时代乡村奔涌的活力,这里的故事,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新智慧,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